【關鍵詞】 數學教學;思維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0—0109—01
中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是建立在對中學數學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礎上的,在學習數學過程中,教師經常聽到學生反映上課聽老師講課,聽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題時,總感到困難重重,無從入手。事實上,有不少問題的解答,學生產生困難,并不是因為這些問題太難,而是學生思維能力差所致。因此,研究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一、精心做好教學設計,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高中生的思維正處于活躍期,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要面向全體學生,精心做好課堂教學設計,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讓學生思考與教師引導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進而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
例如,教學“幾何概型”一節中,為了幫學生尋找構成某事件的區域長度(面積或體積)及試驗的全部結果所構成的區域長度(面積或體積),筆者用與學生直接相關事物來舉例說明:同學們,假設你在家等某個同學的電話,這個同學可能在早上6:30~7:30之間打來電話,你離開家去學校的時間在早上7:00~8:00之間,問你在離開家前能接到同學電話的概率是多少?那我們可以設同學打進電話的時間為x,你離開家的時間y。(x,y)可以看成坐標平面中的點,試驗的全部結果所構成的區域就為I={(x,y)|6.5≤x≤7.5,7≤y≤8},這是一個正方形區域,面積為1。設構成事件為A,A表示你在離開家前接到電話。所構成的區域為A={(x,y)|x≤y,6.5≤x≤7.5, 7≤y≤8}面積為SA=(通過運算)。
二、設置師生互動環節,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新課標要求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就是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實現師生互動。因此,教師在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等過程中,要盡可能讓學生主動參與,使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互換的動態變化中。特別對一些不易解決的問題,要組織學生分小組開展討論,讓學生在心理上處于興奮的狀態,以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和欲望。
如,教學“函數極限”一節時,學生對中的x趨于0時,它的極限趨于無窮大難以理解。筆者就問學生:分式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平分的意義。是,那好,一個蘋果給兩個同學分,每人能分多少?一半。好,四個同學分呢?一半的一半。對,同學們蘋果對我們人來說,不是大的食物,但如果把這蘋果給一只螞蟻去吃,螞蟻是不是感到蘋果非常的大?那太大了。對!那當分母的x 趨于0的時候,就相當于沒有誰去分那個蘋果,那蘋果就相當于無窮大了。此刻,學生紛紛展開各種各樣的分式極限的討論,每個學生都動了起來。
三、進行學法指導,引導學生邏輯思維
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夠有效聽課的時間也就是20分鐘左右,在這段時間內,學生既要認真聽教師講解,還需要反復思考,可以說是非常累的。因此,筆者平時要求學生記課堂筆記。如,課堂中教師講到的重要知識點、化解知識難點的解釋語句以及一些典型例題及解題思路和方法。為了讓學生找到規律,筆者在選擇例題時,盡量選擇知識點強且有規律的題型,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如,在講解“函數求最值”中,讓學生把“我們常用常數分離法,分離后如果均值不等式不能用,就用對勾函數解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通性通法’”做成筆記。通過記筆記,不僅可以使教學有效時間延長,也可以為學生課后復習提供第一手資料,也能使學生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在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數學課堂教學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指導學生大膽質疑。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設置能啟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題型,讓學生通過獨立探索來不斷優化數學思維品質。開放性數學題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規的套路去解決,而必須經過思考、探索和研究,尋求新的處理方法 。如,在做一元二次不等式ax+bx+4>0對一切x∈R都成立時,學生們通常會按常規思維方式去解決它,只要求滿足a>0且Δ<0就可以了,而忽視a=0的特殊情況,所以答案不是完整的。設置這樣一道題不僅能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訓練學生創新思維,拓展他們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創造力。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