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初中語文;閱讀;有效性;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0—0080—01
每次語文考試后,很多學生成績不理想。試卷分析時發現,大部分學生失分在閱讀題,問其原因,答案大多一致——閱讀題太難了。確實,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吃力,而學生卻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發展。語文閱讀難但很重要,對于中學生而言,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
一、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1. 受家庭環境限制,無閱讀氛圍。一是農村中學生受家庭條件限制,購買課外書的學生很少,導致學生課外閱讀量受到限制,達不到預期效果。二是農村家長缺乏對課外閱讀的正確認識。他們認為,只要鉆透語文書,認真上好語文課,就能學好語文。每當孩子拿起課外書時,他們就以“不務正業”加以訓斥、指責,甚至沒收。這樣情況下,學生怎能享受課外閱讀的樂趣呢?
2. 學生缺乏興趣,不能主動閱讀。由于課外閱讀很難得到家長的認同和支持,學生也就很難去主動閱讀。同時,受經濟條件限制,農村學校硬件設施投入不足,學校圖書閱覽室藏書少且陳舊,很少向廣大學生開放,學生無閱讀需求就不會主動去閱讀。
3. 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目前,農村語文閱讀教學中仍然存在教師講得多、學生讀得少的低效局面,課外拓展閱讀難以開展。教學中局限于教科書中知識的歸納與傳授,忽視了學生閱讀過程與方法的指導,因而造成學生的文化積淀太淺,缺乏語文功底。
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提高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途徑。
二、對策
1. 樹立語文課程教學新觀念。教學觀念在課程教學中具有主導作用,直接決定課程的實施和教學效果。作為語文教師,只有形成了對語文課程的正確認識,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面向全體學生,以培養人為主旨”的新理念。語文教學要樹立大語文觀念,不局限于有限的45分鐘課堂,把語文課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校園延伸到社會。讓學生走向社會、走進生活,學會觀察社會、體驗生活、感悟人生。
2. 培養良好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閱讀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進行拓展,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例如學習《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可引導學生閱讀“倒拔垂楊柳”“大鬧野豬林”等故事;學習《爸爸的花兒落了》,可引導學生看《城南舊事》;學習《荒島余生》,可引導學生看《魯濱遜漂流記》,只要找準了切入點,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可以調動起來的。
3. 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強調了學生在閱讀中的重要性。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只有親自閱讀,才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閱讀中不能被動地接受書中的理論和觀點,讀完一本書后,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認識、感想和體會,這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很有幫助。
4. 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閱讀教學中僅僅靠課本來培養學生的語文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它不過是個“例子”,通過“例子”的閱讀教學,學生才能觸類旁通,在課內“例子”的基礎上,要更好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教師要指導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精讀、泛讀、速讀等各種閱讀方法在課外閱讀中加以運用。
5. 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強調了讀的重要性,在閱讀教學中,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讀,盡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引導學生融入情景,感受語言的豐富多彩和內蘊的意味深長,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在讀中培養語感,熏陶情感,加深理解。同時,開展一些課外讀書活動,讓學生在讀書中體驗和感受讀書的成就感,進而刺激閱讀需求,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可以說,課外閱讀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一條提高語文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6. 推薦適宜學生閱讀的書籍。教學中要結合課內閱讀及時向學生推薦適宜閱讀的書籍,切實抵御一些拙劣刊物對青少年的危害。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與成長需求,一方面鼓勵學生閱讀《語文課程標準》所推薦的文學名著,另一方面還應向他們推薦一些品位格調高、文質兼美的時代作品,如科普科幻讀物,政治、歷史、文化等各類讀物,讓學生各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在課外閱讀的促進下進一步得到提高。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