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新課改;案例教學法;中職會
計;運用;原則
【中圖分類號】 G71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0—0067—01
所謂案例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實際案例進行教學,將所要學習的知識融合到案例中,通過對一個具體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景進行討論,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其主要特點是把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對于學生掌握學科理論,增加課堂教學信息量,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均能發揮良好作用。
一、案例教學法的特點
1. 實踐性強,有助于知識掌握。會計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它的教學講究實踐與應用,案例教學法能有效結合生活技能實踐與學科知識,強調一切從調查開始,在教學過程的每一個階段均要求學生從模擬實際情況出發,形成認識并研究問題,然后在實踐中加以運用,這正是一個理論來自實踐又反作用于實踐的認識過程,這個過程能大大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的知識。
2. 生動形象,能激發學習興趣。案例教學中所采用的案例基本上來源于實際工作,較為真實,具有一定的情節性,生動形象,對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在案例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接收并積極探索,便于學生掌握案例中所揭示的問題和隱含的知識,并引導學生通過認真思考, 提出解決方法,
3. 靈活多樣,可提高教學效果。會計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實際設置一些與之相關的教學案例,通過情景模式或問答模式使學生產生興趣,從而不斷探索新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提高會計教學效果。
4. 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案例教學法進行會計教學,可以將案例作為一個學習任務,由學生自主談論分析,分組解決問題,完成任務。教師只起到一個引導作用,不涉及具體解決辦法。這樣能夠使學生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
二、中職會計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的意義
職業學校的目標是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將企業會計案例運用于會計課堂教學,通過教師的講授,學生的參與討論,在鞏固學生所學的會計理論、提高學生的會計實踐能力、發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素質、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等方面,具有傳統教學不能比擬的優越性。中職學校學生應以就業為導向,充分培養動手能力,以便畢業后更好地上崗。學生往往在學校能較好地學習和掌握會計的理論和方法,但是對于如何用會計理論來指導實際工作,如何來處理實際工作中面臨的各種各樣復雜問題,則往往顯得束手無策。會計案例教學法使掌握理論知識與發展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學生引入到社會實踐中,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使學生“會學”。所以教師應根據課程的特點采用案例教學法來進行會計教學,以此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和吸收會計理論知識,真正培養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會計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的必然要求。
三、設計案例的原則
1. 針對性。在教學活動中,圍繞著課程總體教學目標,會有一系列具體的教學目標,每一個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教學案例的配合。案例的內容必須與具體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根據教學目的及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篩選、包裝,使其典型化。
2. 實務性。在相應的案例教學中,必須適應會計課教學活動的基本特點,基于其較強的應用性和可操作性,選取案例的基本內容應以會計實務為藍本,將實務資料進行必要的概括和整理,提起學生興趣,提高其認知能力。
3. 綜合性。案例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引導學生將學習內容由單一的知識點串聯成對綜合問題的分析和判斷,例如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填制與審核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會計報表等看似單一的會計核算方法,在實務中則具有綜合性和復雜性,引導學生透過各種方法把這些相互聯系的方法構成的一個完整的體系,是會計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而對反映企業全貌的綜合性案例的解剖和分析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案例既要全面概括各知識點,也要能反映真實的經濟業務,更要培養學生的正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 難易度。案例的選擇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難易適中,既不會讓他們感到太簡單無所事事,問題一目了然,就不需要討論了;內容太復雜,難度太大,超越了大部分學生的知識范圍和分析能力,可能會使學生感到無從下手,又會使他們有畏難情緒,打擊學習積極性。
5. 時效性。會計知識會隨著現實經濟環境的變化、有關規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近幾年會計規范模式變化也比較大,內容陳舊缺少時代特色的案例,會降低學生參與案例的積極性和教學效果。所以應不斷更換補充新的案例,確保時效性。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