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物理教學;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0—0112—01
新的課程標準把學校德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指導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增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作為基礎學科的物理教學,怎樣才能在新課標的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德育呢,筆者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做法和認識。
一、堅持實事求是,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
人類認識自然的過程,簡而言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的過程,實踐和認識相互作用,不斷加深。物理知識就是長期以來人們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認識”,反過來又要指導實踐并經受實踐的檢驗。授課時,必須讓學生認識到這個客觀規律。就思想方法而言,必須堅持“存在是第一性”的原則,否則就會導致無中生有,或反過來的錯誤。焦爾熱功當量擊敗了“熱質說”,倫琴堅信有X射線,居里夫婦找到原子是天然放射線作用的結果等等,都可作為培養學生科學世界觀的素材。
二、利用教師自身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德育過程既是說理、培養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好的板書設計、得體的語言表達、整潔的儀表等都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熏陶,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上好一堂物理課,制作了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這也是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樣,學生不僅學得愉快,而且在心理上還會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并從教師身上體會到責任感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進行民族情感教育
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占有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貫穿教學始終。比如,世界上第一個記錄哈雷彗星的是《春秋》,比西方早六百多年;《墨經》論述杠桿平衡原理、小孔成像、面鏡的觀察研究,在全世界遙遙領先;“兩彈元勛”鄧稼先在建國初期,也毅然放棄了美國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和報國志向回國投身建設,參加和組織我國的核武器研究,為了祖國的強大,鄧稼先數十年來努力奮斗,鞠躬盡瘁、死而后己;中國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讓世人震驚。這樣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喚起了學生為祖國建設事業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這樣的例子在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只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就可以找到滲透德育的好素材。
四、挖掘教材中輔助材料,進行德育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并重點講授內容中的德育素材,進行德育滲透,還要發揮教材中一些輔助材料的德育功能。如,教材中的有關史料、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物理學家介紹、背景材料等,還有介紹物理在現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如,建筑、計算機科學、搖撼、CT技術、天氣預報等材料。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并加以點撥,不僅可以使學生對物理的發展過程有所了解,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體會物理的文化內涵,理解我國物理學家的突出貢獻等。
五、引入課外知識,滲透德育
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熱點事件有機結合起來。對人造衛星發射、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物質結構的測量及超導現象研究等情況介紹,教育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認真、細心的良好習慣。通過大量演示實驗,教育學生研究物理學的過程離不開實踐,讓學生在研究物理問題的過程中,養成尊重事實、誠實的品德。通過“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的順利升空,“天宮一號”空間站的成功發射,告訴學生這是協同合作的結果,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觀念和相互合作的習慣。還可以讓學生們了解一些前沿的科學,和一些目前還沒攻破的難題。這些東西,雖眼下根本涉獵不到,但學生有著遠大的理想與未來,是種子萌發、成才的沃土。陳景潤童年的臨時數學教師,無意中把世界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介紹給一群小學生,誰能想到,正是這粒種子,幾十年后結出舉世聞名的陳氏定理。實踐證明,在教學中適宜地將這些素材引入到教學中,用三言兩語或潛移默化的方式把德育融入進去,育人作用不可低估。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