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中職教育;基礎會計;教學效果;教學誤區;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0—0085—01
《基礎會計》是財會類專業最重要的必修課程之一,也是入門課,更是學習本專業其他課程的基礎。如何開展好這一課程的教學,對該專業學生打好基礎至關重要。本文結合筆者《基礎會計》教學工作實踐,針對中職學校《基礎會計》教學的現狀,對該課程教學改革談幾點看法。
一、《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誤區
1. 教師教學方式仍然是照本宣科,致使學生越學越難,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例如,“賬戶及會計科目”的教學空洞且無具體操作,如在操作中,對學生理解二者的區別與聯系及實際操作都幫助很大。《基礎會計》是時代性很強的學科,過幾年知識內容就有新的變化,但教師知識更新慢、教材變化跟不上。同時繁瑣的手工記帳工作既浪費時間又枯燥,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學生更愿意將這些交給電腦去完成,但基礎會計課堂教學中依然普遍使用手工記賬,使教學很吃力,效果不理想。
2. 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力。《基礎會計》中復式記賬最初起源于民間,后來才成了一門學科技術。傳統的死記硬背和灌輸的方法,強調教師的教怎么樣,不管學生學習的辛苦,把學生看做記憶知識和概念的機器。而學生感覺到這些原理、概念生硬晦澀,很難理解。因此,記憶困難,即便記住也很容易忘記。
3. 理論性過強而實踐不足。大多數學生考試滿分,實際操作為零分,典型的高智低能。學生學習例題學會了編制分錄、登記“T”型賬,但對具體業務發生后,怎么填制憑證、登記賬簿出錯后如何查賬、更正錯賬等知之甚少,面對這些問題時一臉茫然或“熟練”不夠,更不用說學以致用、熟能生巧。
4. 將教學內容獨立化。會計核算的各種方法,是一個完整的方法體系。也就是說《基礎會計》中的復式記賬法在填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資產負債表中都會用到,各種方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全部融會貫通才可以在學習、工作中得心應手。
二、《基礎會計》有效性教學對策探討
1. 創設案例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會計案例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安排學生模擬企業具體的業務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實踐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例如,企業購買原材料,應交稅費減少,記在借方;銷售商品,應交稅費在增加,記在貸方。為了更好地理解增值稅款的交納,材料供應商(甲同學)收到本企業(乙同學)交納的進項稅款代繳給稅務部門 (丙同學),本企業留有材料供應商(甲同學)開出的進項稅發票。本企業(乙同學)銷售商品收到企業客戶(丙同學)交納的增值稅銷項稅額及銷項稅額發票一張,這時本企業(乙同學)拿著進項稅額、銷項稅額發票和收到的銷項稅額到稅務部門 (乙同學)結算增值稅款。通過模擬這樣的場景縮短理論與實際的距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2. 運用多媒體教學,使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在《基礎會計》教學中大量使用多媒體,可以變抽象的理論為形象的實操。會計主要學習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的填制、賬簿的啟用、錯賬更正和期末結賬、編制報表等。如果依然使用一本書、一根粉筆,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的傳統方式教學,學生對該課程容易感到抽象、深奧、枯燥,繼而產生厭學、畏難情緒。而運用實物投影、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把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的填制和賬簿登記等演示、播放給學生看,不僅將理論知識和實操結合,而且將實操過程在屏幕上連續演示,既能直觀、生動、形象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易于理解并掌握知識點,又有比較強的現實感,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再結合精選練習,供學生獨立操作,同時將獨立操作結果在多媒體展示,讓同學們去分析、比較,指出并糾正錯誤,這樣就會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 適時安排單項實訓和綜合實訓,弱化理論,強化實操。在講授會計憑證的填制與裝訂、賬簿登記等實操較強的知識點時,僅靠課堂講授是無法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要在教學計劃中安排適當實訓,進行單項實訓和綜合實訓,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實操能力。實訓項目的確定應以簡單但又覆蓋大部分的會計核算技能為主。如在講述完憑證的填制要求后,可以指導學生根據經濟業務填制一些常見的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并練習裝訂,這種單項實訓能強化學生對于憑證的含義、填制和裝訂要求的理解。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