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民間兒童游戲;特點;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1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0—0069—01
兒童游戲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民間文化的一部分,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我們有義務將其傳承和發展。目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將其直接融入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幼兒園能為孩子玩民間游戲提供寬敞而又安全的場所,能夠保障孩子的游戲時間,讓孩子在集體生活中既可以單獨玩游戲,又可以在與同伴的合作中體驗游戲,同時,又有幼兒教師做專門的指導,盡可能讓幼兒在良好的環境中科學快樂地游戲。將民間兒童游戲融入游兒園教育活動中,對幼兒各方面的發展影響是巨大的,尤其對幼兒快樂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一、民間兒童游戲的特點
1. 游戲過程具有趣味性。民間兒童游戲源于民間,從實踐中產生。它之所以代代相傳,就是因為它迎合了兒童的特點,有著廣泛的趣味性。內容具體生動,形式活潑輕松且伴有節奏。有的游戲還伴有兒歌口令,孩子可邊玩邊唱,如有“丟手絹”、“跳皮筋”、“抬花轎”、“老鷹捉小雞”等。不僅能讓孩子過一把表演癮,而且孩子還能從游戲中體驗到各種歡樂。他們在游戲中自己選擇游戲方式、協商角色、構思情節、控制游戲環境、制定游戲規則,充分表現自己的游戲才能。因此,民間兒童游戲充滿著無窮的趣味性,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盡情地快樂著。
2. 游戲開展具有隨機性。民間兒童游戲的開展一般不受時間、空間、人數等條件的限制,可隨時隨地玩,只要孩子有興趣,有想玩的愿望,哪怕只有五分鐘、十分鐘,幼兒都可以在走廊、教室、花園、操場等地開心地展開游戲。對人數的要求也是隨機的,有幾個人就玩幾個人的游戲,可根據游戲的需要隨時進行調整組合。
3. 玩具材料具有簡便性。民間兒童游戲的材料都是來自于生活和大自然,如水、沙、石、泥以及廢舊物品,簡便環保,既節省財力,又能滿足孩子游戲的需要。比如,撿幾個石子就可以玩“抓石子”的游戲;拿一小截殘缺的木頭當小手槍,可玩“打槍”的游戲;找一段毛線或繩子可玩“改交”的游戲。還有一些游戲根本就不需要材料,如“頂腿”、“單腿蹦”、“捉迷藏”、“背人”、“木頭人”等,孩子可直接利用肢體徒手進行游戲。既滿足了孩子娛樂的需求,也促進了孩子自然天性的發展,這是利用現代成品玩具進行游戲所不能替代的。
二、民間兒童游戲對幼兒的作用
1. 促使幼兒身體健康發展。幾乎所有的游戲都離不開跑、跳等動作,它一方面適應了孩子好動的特點,引起孩子的興趣;另一方面通過游戲加強了孩子的體能鍛煉,從而促進其身體健康發展。以“跳房子”為例,孩子用殘缺的小瓦片或小石子為材料,畫好“房子”,先用手準確地投擲入“第一間房子”,然后用單腳蹦入,跳一圈后,再從原入口跳出,接著再將材料投入“第二間房子”,依次類推。但在此過程中,不能投錯房子,不能踩線,否則視為失敗。此游戲鍛煉了孩子投擲、跳躍、平衡、手眼協調、手腳協調的能力,讓幼兒在娛樂中得到了鍛煉,促進其健康成長。
2. 促進幼兒綜合感知能力的發展。有些游戲規則可促進孩子的綜合感知能力發展,如“老鷹捉小雞”的游戲,一人扮老鷹,一人扮母雞,其余孩子扮小雞,母雞為了保護小雞的安全,不讓小雞被老鷹抓去,必須要應付老鷹做出的各種攻擊動作,而老鷹要千方百計抓到小雞,這就需要調動孩子的觀察力和注意力,要求孩子動作敏捷,反應靈活。
3. 促進幼兒之間團結友愛、相互配合等社會性行為的發展。民間兒童游戲有的需要兩到三名幼兒共同合作才能進行,如“拍手”(2人)、“跳皮筋”(多人)、“打沙包”(多人)、“踢毽子”(2人)等。孩子在游戲中結成現實的伙伴關系,有利于發展孩子的合作意識,他們之間相互協調、模仿,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使孩子助人、合作等心理品質得到發展。
綜上所述,民間兒童游戲實為一種簡便易行、經濟實惠、十分重要而有趣的游戲活動。在幼兒園中,把優秀健康的本土民間兒童游戲教給幼兒 ,讓幼兒一起玩,這不僅可以滿足幼兒對自由活動的向往,更直接體現了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玩中學”的教育理念。因此,民間兒童游戲對幼兒來說,是一種快樂有趣的教育,對幼兒教師來說,也是找到了一種輕松有趣的教育方法。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