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班主任;德育;教材;資源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0—0040—01
班級作為學生第一個走進的集體,也是第一個接受正規教育的場所,對他們的一生所起的重要作用至關重要,因此,班主任在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更應該做好育人工作。教師的責任是教書育人,教好書是直接任務,而育人則是每個教師的最高目標和最終任務,這關系到學生的一生。那么,怎樣發揮班主任在德育中的作用呢,本文結合筆者工作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班主任要以身作則,用人格魅力熏染學生
習慣的養成,很多人認為靠的是約束和限制,是循規蹈矩和劃地為牢,而實際上我們更應看重的是教化和熏陶,是春風化雨和潤物無聲。法國大文豪雨果說:“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靈魂。”教師要做好學生靈魂的工程師,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熏染學生,為人師表,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工作中,教師不僅要用師德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也要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納入自己的條例,因為在老師的眼睛監督學生行為時,還有幾十雙眼睛注視著自己,老師們做事嚴謹的態度,一絲不茍的精神,說到做到的品質對學生其實更是一本值得研讀的書。記得剛教一年級的時候,晨讀時教室里總是吵吵鬧鬧,干什么的都有,我試著用各種方法讓學生把晨讀的寶貴時間利用好,可是雖然紀律好,學習效率不高,仍然有同學發呆,哪怕一塊橡皮也能默默地玩一個早晨,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長時間。忽然有一天我眼前一亮,為啥不把講桌變成學習桌,從此,講臺上多了我的教育理論書籍,每天早晨,我索性坐在講桌上專心看書、學習,不出兩天,同學們也知道拿出書來學習了,漸漸的,孩子們的這一行為養成了習慣,不管我在不在他們都會“自習”了。
二、班主任要挖掘教材,讓課堂教學成為德育工作的主陣地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師必須充分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結合教學內容,挖掘教材,創設情景,激發興趣,讓德育滲透在教學之中,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這樣,學生才能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受到生動而自然的思想教育,收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從而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比如,在教授一年級認數時,在學生認識和理解了整體“1”后,我先出示了一幅圖,圖上有一大筐蘋果,說道:“一個一個的蘋果放在了一個大筐里,是一筐蘋果,所以也可以用‘1’來表示,我們班有多少名同學,能用‘1’來表示嗎?”學生爭先恐后地說:“能,因為我們是一個班的。”“對,我們是一個集體。”我趁機說道:“我們51個同學像51個兄弟姐妹一樣緊緊地團結成一個整體,當然可以用‘1’來表示。”看到學生們微笑著互相注視著的眼神,我又問:“你們知道我們國家有多少個民族嗎?”“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這56個民族就組成了一個大家庭。”“我們都是中國人!”學生們都異口同聲地大聲說。在教學數字認識時,使學生在感知整體“1”的同時,還培養了集體意識,引導他們像兄弟姐妹一樣緊緊團結成一個整體,同時還進一步加深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這樣的教學情境就將德育滲透于數學課堂中了。
三、班主任要整合資源,構建德育工作新格局
1. 以學校教育為主。在實際工作中,我以班主任工作為主,發揮學校主陣地的作用,充分利用課堂主渠道和教材內在的思想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準時收聽校外輔導員定期做的報告,充分利用清明節、勞動節、兒童節、國慶節等重大紀念日開展德育活動,激發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感情。
2. 以家庭教育為輔。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積極倡導良好的家庭教育,讓學生在濃厚的家庭氛圍中陶冶情操。學校為每一個學生建立了一個成長記錄袋,將學生的每一個成績都記錄下來,讓學生能夠從記錄袋中的情況,不斷總結、反思、提高自己,同時也有利于老師、家長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有效的幫助。
3. 以社會教育為延伸。在教育學生珍惜糧食時,可以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勞動,體驗“粒粒皆辛苦”的意境;在愛心教育活動中,可以組織學生成立“愛心小隊”并分成小組,利用“母親節”、“重陽節”要求學生在家做“端水給親人洗臉、洗腳”一類實實在在的事,讓學生在愛的奉獻中陶冶情操,受到感恩教育。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