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有力推動了學校運作流程的變化,構建了更為靈動、開放的教育生態體系。但是這種推動與構建對于整個教育體系而言,還不至于達到“顛覆性”的程度。正如北師大余勝泉教授所言:“互聯網不可能替代學校和教師,但會改變教育的基因,重塑教師的角色和價值。”
在整個“互聯網+教育”的浪潮中,教師需要有清醒的認識,即:“互聯網+教育”并不是簡簡單單將教育搬到互聯網上,更重要的在于創造出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思維方式、教育生態。而這樣的創造,歸根結底還得落實到“人”身上,要實現互聯網技術與人的精神的有機融合,在融合中生成相應的模式和文化。
教育本身就是“人學”,教育活動就是人的活動。“教”與“導”的變換也不是新鮮事物,體現的是學生主體還是教師主體的關系。如果從2001年6月國務院召開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算起,新一輪課程改革已走過近15個年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尤其在當前“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中,有過互聯網使用經歷的人都可以非常直觀感受到來自技術手段支撐下的信息運用的靈活、開放、精準、個性化、適切性特點,而且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爆炸”成了這個時代的顯著特征之一。學習內容的來源不再單一,相反變得更加多樣化,學校、教師、教材所傳遞的信息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不僅如此,由于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學生不但是知識的消費者,也會在特定的情境下成為知識的生產者和傳遞者。一種以“泛在學習”、“自由探究”、“交流互動”為特征的“無縫學習空間”逐漸形成,并形成壯大之勢。
這種現實情況迫使教師必須要轉變思維,從之前“我給你”式的“教”到“我帶你選”式的“導”進行變換。以語文學科為例,我們需要關注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高,也需要關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而課堂、教材根本無法滿足這個要求。這種情況下,將學習的觸角伸向課外、拓展至生活,是學生成長的需要,也是學科發展和完善的需要。但是囿于個人生活經驗的積累不夠、認知水平的不高,學生很有可能面對海量的信息源而變得無所適從。這就造成一種窘況,那就是我們給了學生選擇獲取的機會,但他們無法主動獲取。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因為無所適從,學生很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到頭來泥沙俱下,反不利于其能力的形成和素養的提升。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的主導性地位就顯得很重要。一方面,作為成人,教師的思維方式更加成熟,考慮的內容也比較全面,可以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和幫助,讓他們知道,哪些信息是有用的,而哪些信息是無用的。在這樣一種“趨利避害”的選擇過程中,學生可以將互聯網資源運用實現最大化。另一方面,教師主導地位的發揮也是對教師自身提出的一個新要求。面對不斷變化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生態,教師自身也需要不斷調整自我的觀念,需要學會“借力用力”,面對“互聯網+”的時代浪潮,只有身處其中才有可能將各種信息、資源“為我所用”,在與學生共同選擇、共同思考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相長。正如蕭伯納所言:我不是你的老師,只是你的一個旅伴而已,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倆的前方。
“互聯網+”最大的優勢在于,不但促進優質資源的共享,還有利于實現教育的個性化,讓每個學生只要有興趣點,就可以找到學習的方向。這樣,教師的側重點也不單單就是組織課堂教學了,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應該成為工作中新的重心。無論是哪個學科的老師,都應該將聚焦點從原有的學科擴展到“人”這個根本,放大學生價值的同時,也放大了教師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