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0—0025—01
教育信息化的迅猛發展,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轉變教學方式。但由于大多數農村學校教師對教育信息化認知不足,學習不夠,加之缺乏大規模、系統性的深度培訓,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普遍不高,加之學校信息化設備配備不足與應用不足的矛盾異常突出,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成了制約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一個瓶頸,影響和制約著教育信息化的進程。因此,有效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迫在眉睫。
一、引導教師轉變教育觀念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日漸成熟,信息化對人類的生產生活乃至思維、學習方式、生活方式等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引發了教育的新思想、新形態,也為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教育信息化對教育領域的變革作用日益顯著,教育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只有使廣大教師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發展對教育教學和教師發展所帶來的新要求和新挑戰,產生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自覺轉變教育觀念,解放思想,才能激發教師主動學、用信息技術的熱情,自覺地提升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能力。
二、加強信息技術硬件配置
硬件設施是教育信息化實現的基本保障。當前大部分農村中小學校在多媒體教室、網絡以及個人計算機的配置方面還不能完全滿足教師教學需求,這不僅制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也對學校的信息化教學產生阻礙。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要按照教育信息化工作“三通兩平臺”的總體安排部署,爭取社會支持,多方籌措資金,增加電子白板、多媒體教室、機房以及個人計算機的配備,盡量滿足教師學習、教學需求。同時,積極推進農村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特別是加快農村偏遠小學和教學點互聯網接入進程,為教師開展網絡研修,獲取網絡資源,加強交流與溝通創設良好的硬件和網絡環境。
三、加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培訓
1. 依托項目培訓。搶抓“國培計劃”等項目機遇,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國家、省、市級教師培訓項目,認真做好培訓安排和參訓教師的遴選,分批選派校長、教研員、學科骨干教師等外出參加培訓學習和觀摩活動,接受先進的信息化教學理念和專業的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訓,點燃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星星之火”;深入實施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組織教師通過“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研修網”參加網絡學習,認真做好培訓的組織、督查和考核評價,提升培訓質量。
2. 落實縣級培訓。教研、培訓、電教部門要形成合力,共同制訂本縣區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方案,做好頂層設計。培訓內容的選取和培訓難度的設置要考慮到不同學科、不同崗位教師的業務需求和信息技術儲備水平,既要有理論學習又要有實踐操作,既要有通識內容又要兼顧學科特點。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假期與平時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分期分批組織教師開展培訓,使每個參訓教師的信息化應用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 強化校本培訓。實施“培訓與學習有機結合”校本培訓運作模式,優化培訓實施策略,宏觀引領,個體挖潛。“以問題為中心”激思引趣,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切入點,重視教師教育理念、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全面提高。一是充分挖掘內部資源,由部分專業知識雄厚的領導干部或骨干教師承擔相應任務開班講課;二是聘請專業人員進行講座輔導。面向全體教師,統一安排,集中培訓,全面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四、廣泛開展信息技術應用活動
積極組織廣大教師參加“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優課評選、“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中小學教師微課大賽”等國家、省、市、縣組織的信息技術活動,大力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比武”,通過觀摩課、公開課、說課比賽、教學設計大賽、課件制作大賽等各種活動,營造學習運用信息技術的濃厚氛圍,調動和激發教師學習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實踐積極性,推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持續提升。
五、建立信息技術應用激勵機制
創建虛擬學習社區(如QQ群、微信群、Blog群等),為教師的交流、學習和共享創造機會,引導師生在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甘肅基礎教育資源網等教育資源云平臺實名注冊,開通“網絡學習空間”;指導廣大師生開展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培訓、備課、研修和教學活動。落實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教師的考核、評優、聘任、職稱晉升結合起來,通過建立健全競爭激勵機制,促使廣大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過程,提升教育信息化教學能力。
(本文系2015年度甘肅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課題《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5]GHB0428)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