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新課程;指導;解讀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0—0070—01
普通高中新課程語文教學,旨在“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促進學生發展獨特功能……,造就時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發揮應有的作用”。(《意見》)
就實施新課程教學而言,首要和關鍵的是要抓住對實施效果的評價。其核心主要包括三個大的方面:課堂教學評價;教師能力評價;學生學業評價。
一、 課堂教學評價
教學內容精當,教學內容要有取舍。教材容量大,課時有限,這就要求量,更求質,教師要給與足夠的重視。教學手段妥當,教學手段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和直觀性。現代教學引入“多媒體”,教師預先制作“課件”。多媒體課件具有文字圖像 動畫面、聲音等直觀豐富的信息,這是傳統手段無法比擬的。但是,教師也可能濫用多媒體。若使錄音代替了讀書,屏幕代替了教材,動畫代替了想象,養成學生的依賴性,則得不償失。教學方法得當,“方法”與“手段”既相互聯系,而又有所區別:其區別在于“方法”更注重啟迪學生思維,幫學生理清思路。方法更注重方向和路線。如教師能給“學生點金的指頭”則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學活動適當,近年來,在“中英項目”的影響下,從小學、初中到高中,都掀起“分小組討論”、“自主學習”、“參與式教學”,在課型上,如“調查課”、“表演課”、“影視欣賞課”、“閱讀匯報課”等,令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但應有取舍,不能過分追求。教學過程恰當,教學過程主要分三個階段:起始階段、中間階段、收束階段。起始階段,主要是教師要引導盡快進入學習狀態。俗語云“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又“萬事開頭難”,廣大教師應牢記這一點(約十分鐘)。中間階段,在時間將占40-45分鐘的一半。此階段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即“有意注意”,才能收到預期效果(約25分鐘)。收束階段,此階段為總結本節課的重點,解決難點。是不可忽視,草草了事的(約5分鐘)。
二、 教師能力評價
課程實施能力,此項能力的關鍵是在備課前要考慮兩點:即備教材,備學生。亦即傳統意義上的只有“吃透兩頭”,才能“有的放矢”。課程開發能力,課程開發,要深挖教材本身的內涵。根據不同文體、內容針對學生接受能力對癥下藥。課程開發,不是脫離教材的開發。要對教材深挖細研,教給學生最重要的內容。教學研究能力,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始,各地各校普遍提倡,中小學教師要做“研究性”教師。有的學校甚至提出“科研立校”,“向教研要質量”的口號(如西北師大附中等)。作為教師,要勤于鉆研,敏于思索,不斷提升科研水平。“教不研則淺”。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我們將會面對許多困惑和難題。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持之以恒的思考和研究,只有教研與教學并駕齊驅,才能開創語文教育的新天地。教學創新能力,創新,關鍵是要注重原則。拾人牙慧,步人后塵者,不可取也。創新,是開創前人沒有涉足的領域,開辟出一片新的教學園地,是為創新也。
三、 學生學業評價
學習態度評價,學習態度端正,學習興趣濃厚,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學有所得,首要的在于教師善于引導。現在高中最常見的是較大部分學生對語文課沒有興趣,學習被動,更談不到學習效果。“興趣是學習之道”,教師不可不查也。學習方法評價,學習方法,只要方法得當,則少走彎路,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而功半。俗話說“一竅不得,少掙幾百”。就教師而言,“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就學生而言,也應“學習有法,學無定法”。課堂學習,課堂學習主要抓住三個環節,也即要做到三會:會聽講;會思考;會作業。當堂完成作業考,效果最佳。課外學習,課外學習(包括家庭作業等),這是課堂學習的深化和補充。主要是要抓住三個要害環節:一是對照教材復讀一遍,查漏補缺,力求及時解決,不要做成“夾生飯”。二是檢查核對當日作業,錯的及時改正,教育部頒發中小學在校時間和家庭作業時間,而絕大多數學校和家庭都苦于孩子家庭作業而無所措手。三是預習明天的教材,對疑難問題勾劃出來,以便在課堂上向老師請教。
綜上所述,我們對新課改語文教學有如下建議:
建議各學校把新課改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千萬不能粗心大意。若因新課改影響貴校高考的不理想,后悔晚矣!這一點至關重要。除校長重視外,學科教師要引導學生盡快熟悉高考語文試卷的考查和評價機制,消除顧慮,轉變認識,實現“新舊交替。”首先,高二、高三可以按照《新課標考試大綱》的要求,為高考做準備;其次,選擇適合新課改的教學復習方法;再次,關注新課改和高考的新動態,完善評價機制。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