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課堂教學;高效性;教與學;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 G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0—0043—01
高效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是學生學習的高效,其核心是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因此,在落實課堂教學目標,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堅決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七種關系。
一、處理好目標與過程的關系
心中有目標,教學不“跑偏”。沒有正確的目標,教學準備及教學的開展將是無效的。通過整合協調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任務,課堂教學的所有活動和全過程都應當一以貫之地為目標服務。但課堂教學過程不是對預設教學目標的機械執行,而是人性不斷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因此應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需求等實際情況,對教學目標、內容及活動進行及時、準確、合理的調整。教學過程中既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又要適時調整、靈活應對。
二、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新的課程改革的核心目的就是要通過課程的變革來實現學生學習的變革,進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課堂是學生的舞臺,是學生展現自我的地方,并非教師表演的平臺。現代教師要變“我講你會”為“我導你演”,由臺前表演變幕后策劃,課堂教學要由注重教師的教轉變為注重學生的學。因此,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轉變教學方式,改變以教師的探究代替學生的探究、以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以教師的活動代替學生活動的弊端,真正把課堂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本屬于學生的思維過程還給學生,把本屬于學生的讀、寫、思、研還給學生,從而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指導幫助在教學過程中有機和諧地統一起來,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高效教學既是預設的,又是動態生成的,是充分預設與動態生成的辯證統一。預設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礎,生成是預設的超越和發展。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系,提高教學的高效性,在實踐中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精心預設,為各種可能的生成做好充分的準備。第二,高效生成要立足文本的重點、難點進行。第三,教師是課堂智慧生成的啟蒙者、引領者和促進者,要機智地對待課堂中的動態生成,靈活地調整教學策略。
四、處理好生活與課本知識的關系
課本知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領生活,回歸生活。構建以實際生活為基礎、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支撐的語文課堂教學,應當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追求。高效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教材”,以生活問題創設教學情景,利用多元的生活問題解決教學難題,在生活化的教學中實現課本知識與生活的交融。讓學生參與生活體驗,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中,掌握課本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從而點燃智慧的火花,產生探索知識的動力,獲取培養能力的鑰匙。
五、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實踐是理論產生的源泉,是使理論之樹常青的動力,是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標準。語文教學中的寫作部分與社會現實問題、熱點問題密切相關。在寫作教學中新聞熱點成為作文教學的“恒溫點”。課堂教學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巧妙運用新鮮素材,創設學習的情境。情境問題要有探究性和深刻性,要讓學生有思維的深度,有討論的價值,有探究的空間。教學活動中師生通過對情境問題的共同探究,收獲知識、提高能力,實現三維教學目標。理論聯系實際的寫作課,要求把握現實性強的社會問題,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其理解基本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六、處理好教學與教材的關系
高效教學的特征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只有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用教材教要在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上下大功夫。因此,要多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要多看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經典文獻和理論文章,“再造”教材。只有對教材的理解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對相關內容做到融會貫通,才能在教學中居高臨下、駕輕就熟、旁征博引、游刃有余,才能根據內容的要求,選擇典型合適的案例資料,設計出高質量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課件。
七、改進學生評價方式
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必要、及時、準確的評價,對學生學習信息進行及時反饋,對學生具有點撥導向、解疑釋惑、激勵教育的功能,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改變那種簡單的肯定、簡單的否定、簡單的重復與概括的評價方式,多注重從學生認識、回答、發言、表演等對問題解決的意義和價值上去評價。堅持鼓勵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的原則,靈活運用自主性評價促反思,激勵性評價注活力,互動性評價導異化,過程性評價促發展的評價策略,使評價活動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同步進行,使學生更加積極的投入課堂,參與課堂。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