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同課異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0—0123—01
一、案例分析
本次名師工作室組織的活動既是“同課異構”,也是閱讀高效課堂模式展示,教學內容為人教版英語必修一第三單元Travel Journal的熱身閱讀課“Journey down the Mekong”一文。其教學內容富有時代氣息,貼近學生生活,是一篇難得的教學素材。研究過程概述如下:
案例一:27中李娟。李老師讓學生收集有關旅行的信息,如:sightseeing, fun, relaxation, killing the time, spending holidays, by ship, on foot等,以喚起學生興趣。導入以“河流”為主題,用“Where there is a river, there is a city/country.”這句名言巧妙引入話題“瀾滄江”。然后對文章第三段進行“careful reading ”,以問題“How does the Mekong river change?”總攬學生的閱讀活動,引領學生全面了解湄公河的相關信息:流經國家,沿途地形,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湄公河視頻引導復述河流“introduce the Mekong river to your classmates”,加深了學生對湄公河相關知識的了解,增強了同學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以上活動的設計構思巧妙,獨具匠心,令人回味。
案例二:外高陳斌。陳老師以蘭州第23屆金雞百花獎導入,讓學生作為東道主,向明星們介紹蘭州的旅游景點,順利過渡到母親河——黃河,然后順勢引入世界著名大河—湄公河,為教學活動做好了鋪墊。關于文本的閱讀,她首先運用Skimming的閱讀技巧抓住5個WH-信息點,然后采用Scanning的閱讀技巧補全句子,回答How do you know that Wang Wei is a stubborn sister?這一關鍵問題,接下來讓學生看圖梳理文本中的地形詞匯,以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在文本深層處理時采用了Summary的形式引出這幅圖:
<\\Tx1\E (E)\甘肅教育內文\2016甘肅教育內文\2016-10\123a.tif>
然后引導學生得出“A good plan is half done!“的結論,層層遞進,生動流暢,引人入勝。
案例三:七中李建新。李建新老師采用“問題導向”“學案導學”的方式授課。課堂的導入以“旅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尚話題引入,直接過渡到Pre-reading 環節,但在內容的處理上,李老師大膽整合了教材,設計成有關旅游的開放性問題:Do you like travelling? / Have you ever dreamed of travelling in a self-willed and challenging way? / What kind of place do you like to travel to? 繼問題討論結束后,進行了詞匯復習,掃清了閱讀障礙。在Fast reading環節,設置了7個問題,對文章結構、人物信息、湄公河基本信息進行了深入分析。在Careful reading,運用圖式理論轉化文本細節信息。在Post-reading 環節,設置了2個開放性問題,以進一步提煉文本信息,深化課文主題。本節課重點突出,結構嚴謹,立意獨特。
二、思考與建議
三位教師的“同課異構”共同“構”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思路,“構”出了高效課堂的基本要素,“構”出了他們各自對文本的解讀與定位,“構”出了各自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風格。由來自不同學校的三位教師同“構”一節課,本身就是一幅精彩紛呈的絢麗畫面。三位教師帶給我們的思考是無盡的,這正是“同課異構”的魅力所在。但教學是有缺憾的藝術。李娟老師的課從整個單元入手,著眼旅游,有的放矢地整合閱讀材料,重點突出,立意獨特,但由于過分注重該模式教學環節的完整,而淡化了文章結構、寫作目的及閱讀策略,整堂課只是重點對“湄公河”的處理,沒有情感上的升華,未能在文化方面實現靈活的拓展。陳斌老師的課,課堂導入及文本處理確實精彩,無懈可擊,讓學生和聽課教師耳目一新,油然升起對冒險旅游的濃厚興趣。然而,在課堂內容的拓展Extending環節,兩則負面消息的引入,瞬間澆滅了大家好不容易產生的熱情,如果陳老師能從Summary 的內容繼續拓展開來,讓學生設計一次冒險旅游的旅游計劃,學生一定會將整堂課所學的知識進行一個完美的語言輸出。李建新老師細致的文本處理、精巧的教材挖掘、精心的學案設計都給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內容的多元化與龐雜性使得這節課負擔很重,遠遠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課堂時間有限,很多學生無法跟隨老師的思路與節奏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但無論怎樣設計,我們都必須在備課上狠下功夫,要充分地備教材,準確把握課文的重難點和“切入點”,不僅要關注教材的“厚度”(即文字背后的內容,深層次的含義是什么),而且要關注教材的“寬度”(查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補充、拓展資料等),更要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將圖式理論、閱讀策略、情感教育有機結合,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