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最高階段,是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中間平臺。在我國,高中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國家在高中教育的政策和經費上的投入相對較少,學生家庭需要承擔部分教育成本,這樣就有可能造成“高中致貧”現象。本文在討論“高中致貧”現象的基礎之上,提出關于對普通高中學生資助問題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高中教育;高中致貧;資助
中圖分類號:G639.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4-20
一、“高中致貧”概念的界定
目前,雖學術界研究高中教育的文獻相對較多,但明確提出“高中致貧”概念的研究就更少了。本文主要通過學者們對有關教育致貧的研究來理解“高中致貧”的含義。
比較早對教育導致家庭貧困進行討論的是王成新和王格芳,他們在研究關于我國農村新的致貧因素中提到了教育導致貧困,在農村因為教育所產生的消費成本是導致家庭貧困的因素之一,但是沒有明確界定“教育致貧”的含義。隨后,學者們對這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多,余世華在“因教致貧”原因探析的研究中,解釋了“教育致貧”的含義。他指出,教育所導致的貧困表現為教育成本的投入與家庭經濟收入不協調所造成的經濟貧困。
本文所研究的“高中致貧”屬于因教成貧,是指經濟狀況一般的家庭,為了使子女能夠接受高中教育,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教育中去,由此造成的家庭貧困現象。
二、“高中致貧”原因探析
造成“高中致貧”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從家庭層面、學校層面和政府層面進行討論。
1.家庭層面
家庭既是“因教致貧”的直接受害者,也是造成“高中致貧”的推動因素,這些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收入低、家庭受教育子女多以及家庭父母的教育觀念落后等。
家庭收入低是造成高中貧困的最根本原因。查海波對安徽省的一個貧困縣進行了調查,他指出2004年一個學生完成一般高中或職業高中三年的學業需要支付9000元~11000元的費用,這相當于一個農民兩年半的全部收入。王善邁等人的研究也指出,對于收入最低的5%和10%的城鎮家庭而言,供養一個普通高中階段的學生所需學雜費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70%和31%~56%。這些數據都可以表明高中階段的學費對有些家庭來說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負擔。
家庭多子女現象與家庭貧困有著最為直接的關系。在落后貧困地區,大部分人還沒有完全從封建思想的禁錮中解脫出來,受一些傳統思想比如“多子多福”思想的影響,有些地區家庭多子女現象非常普遍。他們在這種落后貧困文化的影響下,又受到了當今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影響,有些家庭為了改變子女貧窮的命運,砸鍋賣鐵也要讓他們上學讀書,需要支付的教育費用隨著子女受教育數量的增加必然增多。
家長對子女受教育的觀念落后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行動受主體價值觀念的支配。古語有“寒門出貴子”“鯉魚跳龍門”的說法,如今社會也提倡“知識改變命運”,這說明教育對于貧困家庭來說意義重大,是貧困子女改變命運的關鍵途徑。有些家庭存在著對優質資源盲目追求的現象,同時對教育的預期收益抱有過高的期待,這種思想上的貧瘠強化了教育致貧的根基。
2.學校層面
學校層面主要是學校收取過高的教育費用以及其他一些亂收費的現象等。
學校教育的全部費用構成其成本, 根據成本分擔的原則和教育的特殊屬性, 教育服務的消費者必須部分地分擔成本。高中教育作為非義務教育,其不斷上漲的學雜費和上萬元的高額擇校費, 導致一些家庭陷入經濟貧困。
同時,高中學費支出只是高中學生家庭教育支出的一部分,很多家庭還要支付雜費、食宿費、擇校費和交通費等,有些學校還出現了一些亂收費現象,這些費用成為家庭的沉重負擔,所以,高額的教育費用成為“高中致貧”的潛在因素。
3.政府層面
政府不是導致貧困的直接原因,但是由于一些政策上的原因,也是造成“高中致貧”現象難以回避的因素之一,這些因素包括政府對資助資金投入總額不足、資助制度不健全、資助標準偏低等。
高中階段學生資助政策方面的進展緩慢,到目前為止,全國性的普通高中學生資助制度才剛剛建立。
當前普通高中的貧困生資助主要還是依賴政府財政資金、學校和社會的資助。政府財政資金、學校和社會資助是提供資助的三大主體。其中政府是學校的舉辦者,應當是實施資助的主力,這幾年雖然加大了力度,但其投入遠遠不足以解決貧困學生的學費需求。
現有的學生資助制度也存在問題,比如王善邁等人在其研究中就提到了高中學生資助制度存在的問題,調查組通過對甘肅、湖南以及江蘇三省的高中資助政策進行分析,發現高中資助比例比較低,政府并沒有拿出額外的資金來建立高中學生的獎助貸學金,而且各省的資助政策在設計上存在問題,有些資助與學生的實際經濟情況不相符。
三、政策與建議
1.提高政府投入比例,加強政府財政責任
政府在高中階段的教育財政應保持充足性和公平性,努力提高高中階段教育經費中政府投入的比例。適當增大對高中學校的扶持力度,增加對高中貧困生的資助額度,從而盡量保證學生可以享受到有質量的高中教育,真正實現政府有力提供教育服務的財政責任。
2.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學生資助政策
在經費的籌集上,真正實現籌資渠道多元化,使教育投入得到保障。特別是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投資中去,逐步建立健全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公民個人捐贈的高中學生助學基金。加快建立高中學費減免制度,健全高中助學貸款和延期支付學費的制度。
3.收費標準保持穩定
市、縣各類示范學校、實驗學校應嚴格執行省市物價部門核定的收費標準,不得擅自增加收費項目或提高收費標準,把讀書交費的“門檻”降低,禁止亂收費現象,讓相對貧困家庭的子女讀得起書。
4.做好貧困生認定工作,提高助學金使用效益
在實際工作中做好貧困生認定工作,可有效避免一些家庭經濟并不困難但拿著鄉鎮出具的貧困證明向學校申請困難補助的現象。一是學生自己寫申請,說明家庭基本情況;二是通過班主任和學生干部對學生日常生活的觀察、審 核;三是學校做好貧困生家訪工作,實地調查,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四是及時發現那些性格內向、需要幫助但不愿申請資助的同學,以免因為貧困影響了他們的學業。
5.重視并做好貧困學生及家庭的精神疏導工作
在給予貧困生物質資助的同時,要幫助家庭貧困學生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走出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的陰影,全面提升家庭貧困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家庭困難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參考文獻:
[1]王成新,王格芳.我國農村新的致貧因素與根治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 2003,24(5).
[2]余世華.“因教致貧”原因探析[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5(4).
[3]查海波.關注困難群體,完善救助體系——安徽省農村貧困家庭“高中致貧”現象的調查報告[J].教育發展研究,2006(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