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傲慢與偏見》以19世紀的英國為背景,描述了四對年輕人的愛情和婚姻故事。簡·奧斯汀在這部小說中通過班納特女兒們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
關鍵詞:婚姻;愛情;金錢
中圖分類號:I561.074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4-20
19世紀的英國,女子社會地位低下,沒有獨立財產,很少接受正規教育,也幾乎沒有工作的機會。女人只有通過婚姻才能獲得穩定的生活保障,但是這樣的婚姻也往往造成了只為金錢而結婚的悲劇。簡·奧斯汀在小說中告誡女孩們,金錢不是婚姻的全部,愛情才是幸福婚姻的基礎。這部小說,描繪了四段平常卻又寓意深刻的婚姻故事。
第一段婚姻是麗迪雅和韋翰的婚姻,這段婚姻最為簡·奧斯丁所鄙視和厭惡。麗迪雅年輕漂亮,輕浮虛榮,擇偶的唯一標準就是對方漂亮的臉蛋。韋翰則是一個年輕帥氣、不務正業的紈绔青年,擇偶的標準是找到富有的女孩承擔自己荒唐奢侈的生活開銷。在小說中,兩人的婚姻很勉強,韋翰只是因為得到了達西先生的一萬英鎊才肯答應娶麗迪雅,這段婚姻必然以失敗而告終。
第二段婚姻是夏洛蒂和柯林斯的婚姻,這段婚姻絲毫沒有愛情的甜蜜與浪漫,只是一樁純粹因為金錢而結合的婚姻。夏洛蒂既沒有姿色又沒有財產,因此,哪怕柯林斯再愚蠢,她也寧愿選擇這樣安全可靠的“儲藏室”。這段婚姻太過現實,太過殘酷,簡·奧斯汀在小說中一直用嘲諷戲謔的語言來暗示這段無愛之婚的悲哀與無奈。同時,她也借這段婚姻表達出對金錢和婚姻的態度。
第三段婚姻是簡和賓利的婚姻。這段愛情圓滿幸福,唯一的不足是由于兩人過于拘謹,險些分道揚鑣。簡在小說中是一切美好的化身,端莊美麗,典雅賢淑。賓利先生是一位完美的紳士,英俊多金,風度翩翩。這兩人無疑是一對金童玉女。但是簡過于拘謹和矜持,掩蓋了自己熱烈的愛情,導致兩人傷心分手。但是,最終在伊麗莎白和達西的幫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第四段婚姻是伊麗莎白和達西的婚姻,這段愛情是簡·奧斯汀最為推崇的理想型婚姻,因此著墨最多。女主角伊麗莎白自尊聰明,堅強勇敢。她深諳人情世故,勇于維護自己的權利,大膽追求自己的人生。起初,面對達西傲慢無理的求婚,她拒絕,是因為韋翰的謊言,更重要的是,她深知只有建立在雙方相互尊重和平等基礎上的婚姻才能幸福。在與達西多次接觸后,她終于明白達西的善良,也感受到達西為愛情改變了一貫的傲慢,因而,她放下偏見,欣然接受達西的第二次求婚。這段婚姻是經歷了考驗的婚姻,愛情磨合了兩人的棱角和鋒芒,成就了奧斯丁心目中婚姻的最高境界——靈魂伴侶。
一、愛情是婚姻的基石
沒有愛情的婚姻必然是平淡乏味的,這在柯林斯和夏洛蒂的婚姻中得到充分驗證。生活承載著太多的責任,婚后兩個人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承擔起婚姻共同的責任,婚姻的基石由愛情向責任部分轉化,這樣的婚姻才是牢靠的。
二、婚姻須以財產為保障
整部小說中從開篇到結尾隨處可見金錢對婚姻的巨大吸引力,但是,在金錢與愛情的比較中,簡·奧斯汀仍然將愛情置于金錢之前,愛情才是衡量婚姻幸福度的終極標準,金錢只不過是維系婚姻穩定和幸福生活的保障。
三、婚姻應當門當戶對
簡·奧斯汀緊扣現實,強調只有雙方門當戶對的婚姻,才能相對平等,才能相互尊重。伊麗莎白和達西愛情的反對之聲也多來自于兩人的門第差異,由此可見,奧斯丁仍然強調門當戶對式的婚姻,但是仍然認為真愛終可沖破門第的束縛。
在《傲慢與偏見》中,簡·奧斯汀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婚姻觀、愛情觀和金錢觀。她反對純粹以金錢為目的的婚姻,提倡以愛情為基礎的自由戀愛;但是同時又強調豐厚的物質條件是維持婚姻穩定的保障。這些飽含智慧和人生哲理的觀點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英)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M].張 玲, 張 揚,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2]冷惠玲,吳曉燕.論奧斯丁的實用婚姻觀[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5(4).
[3]張 茜.論《傲慢與偏見》中三種不同的婚姻觀[J].湘潮(理論版), 201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