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眾所周知的教育家,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創造性地提出了勞動教育、個性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等教育理論,并為后世留下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本文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思想的原則進行簡要分析,望能為教育領域添磚加瓦。
關鍵詞: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教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4-20
勞動教育是對年輕一代參加社會生產的實際訓練,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內容。由帕夫雷什中學創立的勞動教育理論,使得在這種教育體系中能培養人的道德品格與智力品格。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任務就是讓勞動深入到人精神生活中去,這樣對勞動的熱愛在青少年時期就得以形成。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進行勞動教育要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則。
1.勞動教育與其他教育相結合
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不僅在于對智育、德育、體育素養的培養,更在于勞動素養同樣達到較高的水平,還包括勞動在個人精神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和發揮的作用。勞動教育的方法同德育、體育、智育和美育的方法是密切相關的。這種聯系取決于勞動的目的。教育者應從多方面引導學生學會勞動,與此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在為人們謀福利的創造中去體驗自己獲得的榮譽、道德美和自豪感。
2.在勞動時個性可得到發揮、顯露和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當認識到在勞動中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物質的滿足,還有其他更重要的東西時,勞動便可成為快樂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應當思考個人能為社會做什么,勞動能給予個人什么,只有當人學會思考這些時,個人的個性和才華在勞動的成就中才會發揮什么水平。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應當在孩子未懂得勞動的社會意義的時候,就先讓他感到沒有勞動就不能生活,勞動能帶來快樂和充實精神生活。教育者分析用生產環境的種種勞動過程并從中找出某些東西,向孩子揭示勞動的社會意義和創造意義,向他們說明他們是在參加為社會創造財富的活動,孩子會從中體驗到自豪感、榮譽感,從而提高對勞動教育的認識。
3.道德性和公益目的性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不應當急于參與有報酬的勞動,因為這有可能養成他們自私、貪婪的惡習。教育者應當激勵孩子以為社會創造利益的目的去勞動。所以應當先讓孩子參加能創造全民財富的事。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的崇高道德意義還在于,一個人能在勞動的物質成果中展現他的智慧、技藝,也就是對所做的事情無限熱愛,同時也能夠把自己的經驗向他人傳授。
4.勞動形式多樣化
蘇霍姆林斯基通過多年的細致觀察發現,每個人都有著獨特的天性:希望能把不同操作方法和技巧與不同的勞動交換、結合著進行。同一個孩子,他能興致勃勃地在園地或者溫室里栽培植物,照管動物,同時也可以興趣盎然地在少年科學家小組里活動。每個孩子可以同時從事兩到三種勞動,孩子們能從活動中學到多種不同的技能和技巧。而且很多孩子會由于喜歡另一種活動而從一個小組轉入另一個小組。
5.孩子的勞動要能體現成人勞動的特點
孩子的勞動必須與成年人生產勞動有盡可能的共同因素,不管在其社會意義還是勞動過程的技術和工藝層面,都應如此。孩子的勞動越接近成人的勞動,其教育作用也越大。
蘇霍姆林斯基在實踐中認識到,要想不妨礙孩子們的發展,就應當盡可能早些去使用成年人使用的工具。這些機械、工具必須符合年齡特點,符合學校衛生規則和安全技術條例要求。
6.勞動應與精神生活結合
在生活中,勞動并不是人生活的全部內容,只有當他在勞動的同時又能感受到其他快樂時,勞動的快樂才能展現在他面前。因為這些精神財富提高了人的境界,充實了他的靈魂,從而也使他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感覺創造之樂、建設之美。
一個人在少年和青年期,理智和心靈接觸到的文化資源越多,勞動就能使人越高尚。因此,教育者要力求任何時候都不停止集體中等多方面的精神生活。
參考文獻:
[1]林建華.論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觀[J].青年與社會,2013(9): 90-93.
[2]曾 清.蘇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對當今美育的啟示[D].重慶:西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