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來源于自然,以自然為依托而存在。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后,人類開始改造自然,向自然不斷索取,但自然又以其獨特的方式反作用于人類。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類與自然的矛盾一直存在,我們要始終堅持人與自然有機統一的原則,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共生 中圖分類號:A811.6;X32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4-22
2015年2月28日,央視女主播柴靜經過長時間采訪、調查、制作的有關霧霾危害的視頻《穹頂之下》發布后,引起了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廣泛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當下人們的熱議話題。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為了獲取更佳的生存和發展條件,總是要不斷地通過勞動對自然界進行改造,以此來滿足自身的需求。而有時人類為了獲得一己私欲不惜破壞人與自然關系的平衡狀態,甚至是違背自然規律。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最理想狀態就是要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想要最終達到這種狀態,就要正確認識并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向促成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方面不斷努力。
人是屬于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說:“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的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沒有自然,人類就無法生存。自然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基礎,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質都是從大自然中獲取的,人類要是離開了自然,就會失去獲得維持其生命物質生活資料的可能性。
人類是自然界的一種生物,其生老病死及個體的新陳代謝過程與其他物種幾乎一樣,是無法改變的客觀自然規律。但是在自然界的發展變化中,人類形成了優于其他物種的智能。同時,使人類具有了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這為人類正確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創造了條件。首先,人類通過勞動改造自然。人類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幾乎全部來自自然,但自然并不是把人類所需要的物質以現成的形式放在那里供人們使用,人類需要進行加工和改造,只有不斷勞動,才能生存和發展。其次,自然反作用于人類。進入20世紀以來,全球性生態危機凸顯,工業的發展、經濟的增長、社會的進步基本上是以犧牲自然生態換來的。這是一種畸形的發展、“殺雞取卵”式的發展, 因為它是違背自然規律的。人類在破壞自然的同時,也是在破壞和威脅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最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階段。起初,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類通過勞動改造自然,此時的人類處于對自然的依賴階段,人的活動完全受到自然界的約束。于是,人類為了最大限度地從自然中獲取生存和發展的條件,生產力的發展得到了推進。此后,進入第二個階段,即自然反作用于人類。
由于生產力的充分發展,使得人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憑借自己的意愿作用于自然,但是由于自然本身的“必然”,使得人類自身無法承受壓力,從而導致生產力和人類文明的不斷受挫。
人與人的關系內涵豐富,不論人類以何種方式存在,其歸根結底就是利益關系。而人們所獲利益的大小主要是以其所占有的物質財富的多少來衡量的,可是人的物質財富的最終來源是哪里?毫無疑問,是自然。不僅如此,整個人類社會也是以自然為依托而存在的。所以,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人所創建的人類社會是間接的自然存在物。那么,人與人的關系也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延伸。發達國家就是采取了“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建設”的策略,走了許多彎路。
如今,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抉擇中遇到了與發達國家在發展初期所遇到的同樣的問題,再加上迫于經濟全球化的巨大壓力及人口問題,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道路更加艱難。發展必須以保護自然生態為基礎, 實現可持續發展。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是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不管人類社會如何發展,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問題最終是要回歸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來的。
參考文獻:
[1]李 丹.論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念中人與自然的關系[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26(7):4-6.
[2]杜建雨,龐仁松.馬克思的實踐自然觀及其現實意義[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7(2):1-4.
[3]方世南.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對馬克思主義文明系統理論的豐富和發展[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4):17-22.
[4]韓安貴.略論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的思想[J].學術研究,2001(3):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