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隨著國家和政府對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教育和培養工作的重視,中東部地區高校招收的新疆少數民族學生隨之增多,由于生源背景的差異、民族信仰的不同,生活習性的不適、語言環境的障礙等問題,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進入中東部地區高校就讀后出現了諸多問題。在這樣的境遇下,加強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培養他們的環境適應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剖析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特點入手,對如何培養其環境適應能力進行了深刻思考,并以江蘇省某高校為例,簡述該學校在培養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方面的一些措施和經驗以供借鑒。
關鍵詞: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適應
中圖分類號:G6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4-22
一、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切實加強中東部地區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中東部地區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新疆地理位置偏僻以及自然條件的落后,早期的經濟條件遠遠落后于中東部地區的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政府在新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大力建設發展新疆經濟,以維護民族團結和諧的局面。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發展新疆經濟建設的主力軍,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力量,應重點培養。中東部地區高校應重視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地完成對他們大學期間的教育和培養工作,培養一批優質大學畢業生,為社會主義發展和建設美好新疆家園注入新鮮血液。
但在近幾年,極端恐怖勢力逐漸向中東部地區蔓延,一些極端恐怖分子屢屢制造恐怖事件,對社會的穩定、民族的團結、國家和諧造成了極其不良的影響,影響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甚至有跡象表明,這種極端恐怖勢力可能正向政策較為寬松的中東部地區高校滲透。由于大學生思想不太成熟,缺乏主觀判斷能力,因此在一些人和事的蠱惑下,他們就可能成為極端恐怖分子和不法分子進行“精神綁架”的對象,這種現象務必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自1989年國家啟動中東部地區高校支援新疆培養少數民族人才協作計劃以來,江蘇省某高校已經參加了六次中東部地區高校支援新疆的人才協作計劃,共計聯合培養了62名新疆少數民族學生。2016年1月9日,教育部、國家民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在烏魯木齊聯合召開中東部地區高校支援新疆第七次協作計劃工作部署會議,根據會議精神和工作布置,該高校針對2016級新生招收新疆少數民族的學生人數將會大幅上升。因此,學校將更加重視開展好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工作,如何做好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未來學生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中東部地區高校應把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擺到極其重要的位置,建立黨委統一領導、職能部門齊抓共管、校院兩級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學校各級領導、任課教師和后勤服務人員都應在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應有作用[1]。
2.中東部地區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意義
近年來,隨著少數民族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在高校中的數量與日俱增,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國家認同教育及民族認同教育、宗教信仰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這幾方面內容就變得十分重要[2]。
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和培養工作屬于學生工作的一部分,但又絕不能局限于傳統學生工作簡單的思路,要意識到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將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育放在國家安定和民族團結的全局中考慮。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育敏感度高,政策性強,關注度大,正確做好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國家的安全、社會的穩定和民族的團結有著重要意義。
二、中東部地區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環境適應的重要性
中東部地區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多數來自貧困地區或者牧區,自然環境艱苦,學習條件惡劣,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邊緣化程度。除此之外,多數學生家庭的父母只會當地方言,無法用普通話進行交流,生活環境長期閉塞,也影響其子女進入中東部地區高校后的生活與學習。在文化、生活、語言等方面都需用大量的時間以適應中東部地區的環境。
1.文化適應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從自己熟悉的母體文化圈進入了以漢文化為主的主流文化圈之后,文化適應的考驗和民族認同的困境往往會加劇文化差異本身給他們帶來的心理壓力,從而產生孤獨、無助、邊緣化等心理。而他們的民族文化意識又很強烈,所以文化適應問題顯得格外突出[3]。
2.生活適應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匯集的地區,他們有著自己的飲食方式和禁忌,而大學中由于場地、經費等問題的限制,可能無法切實照顧到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飲食習慣。當大學食堂無法滿足他們的飲食口味時,這些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可能就會以群體的方式在校外聚集,一起吃飯,繼而可能造成一些群體性民族事件。因此,中東部地區高校應盡力提供便利條件,以滿足新疆少數學生在生活適應方面的需要。
3.語言適應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成長的母語環境和中東部地區有著很大的不同,他們從小在母語環境的學校上課,試卷的文字都是母語。來到中東部地區高校之后,和漢族學生語言不通,導致他們從少講到不敢講,嚴重挫傷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也不利于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的團結和融合。因此,中東部地區高校中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語言適應方面的關注也格外重要。
三、江蘇省某高校在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培養方面的做法
江蘇省某高校自響應中東部地區高校支援新疆的協作計劃以來,嚴格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大力支持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和培養工作,全方位地做好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尤其在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引導他們適應環境方面做出了新的嘗試。
建立專門的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教師管理團隊。江蘇省某高校為了做好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工作,特別成立了由學生工作部副部長領導、由專職老師負責以及輔導員輔助的管理模式,形成領導重視、全員參與的氛圍。在新疆少數民族學生中成立信息中心聯絡小組?,F在大學生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溝通的方式越來越普遍,學校通過和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座談、個別訪談以及與輔導員交流等方式,每個學院選拔1~3名有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遵守校紀校規的聯絡學生,以便學校及時了解及關注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需求。
嘗試制定重大事項請示制度以及特殊時期日報制度兩項制度。對于校園里可能發生的一些突發事件,因為問題的敏感性、對象的特殊性,這些事件會超出基層教師的處理能力范圍,在了解情況之后需要及時向學校上級匯報,并在事件擴大之前做好一些防范措施。
改革培養方案,學業政策的傾斜。為了解決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學業困難問題,學校在改革培養方案方面做出了適當的調整,針對大學中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基礎較為薄弱的課程如線性代數、高等數學、大學英語等,單獨開設新疆班,稍微降低課程難度,以便他們能夠順利畢業。
完善助困機制,解決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后顧之憂。如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困難補助、愛心互助基金、本科生助學金,設立勤工助學崗位等。
四、培養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環境適應能力方法與途徑的思考
在當前形勢下,中東部地區高校在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培養和教育工作都處在不斷地探索過程中,既有經驗也有不足,高校應以中央16號文件為指導,認真對待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溝通,及時解決,努力創新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培養模式,增強他們的環境適應能力。
繼續加大中東部地區高校對新疆少數民族家庭經濟困難生的資助管理工作。中東部地區高校的消費普遍高于新疆當地,學校應通過多途徑、多渠道加強對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經濟補助,消除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導致的環境不適應問題。
鼓勵學生自立自強,增強適應環境的自信。加強對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學業幫扶,提高專業能力和成績,并獲得獎學金,以增強他們適應環境的自信心。
加強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創(就)業教育。中東部地區高校在對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培養中,應努力提升他們的就業水平,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做好就業推薦、新疆選調生等工作,增強他們適應高校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的能力。同時也要多加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鼓勵學生學成之后回歸家鄉做奉獻。
高校中應多組織開展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促進多民族文化交流。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多數性格開朗,能歌善舞,中東部地區高校應多舉辦形式多樣,既符合時代精神又體現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
強化民族團結教育,牢固樹立“所有民族一家親”的民族團結思想。促進各民族學生相互溝通,營造民族團結、共同努力的良好氛圍。通過開展有共性的活動,讓漢族學生幫助新疆學生提高漢語言水平,或者參加具有新疆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講座,讓漢族學生充分了解到中國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化特點,為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創造和諧、良好的學習環境。
做好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民族觀教育,鼓勵他們加入中國共產黨,轉化他們適應中東部地區大環境的身份。黨員隊伍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力量,新疆要發展,要建設,便需要一支有奉獻精神、有責任意識、堅強有力的黨員核心團隊。
改革中東部地區高校培養方案,提升培養質量。中東部地區高校在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培養中應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嘗試教學改革。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學業成績提高后,才可以增強他們適應環境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楊 琦.論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社科縱橫,2010(4).
[2]王 芳,常開霞.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J].才智,2015(1).
[3]通 嘎.跨文化背景下少數民族大學生生活適應能力的個案研究[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