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口老齡化導致養老問題成為中國社會發展領域的熱點問題,該問題在農村地區更為突出。為研究邊疆區域農墾團場養老模式的特征,本文通過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對阿拉爾市周邊農墾團場養老模式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發現:以七團為代表的阿拉爾市周邊農墾團場的養老模式在生活、醫療保障、娛樂等方面仍然較為落后,老年人的心理和生活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對此建議該區域可以以政府為主導,建立民營的社區養老機構,使得本地區老年人更好地接受養老,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教、老有所為”以及“優先發展社會養老服務”。
關鍵詞:邊疆農墾團場;老齡化;養老模式;新型社區;養老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4-27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我國將六十周歲以上的人定義為老人。解決老人未來生活的保障方式即所謂的養老模式。目前在農村地區,家庭養老、機構養老、社會保險養老三種模式是主要的養老方式。所謂家庭養老模式,是指老人按照我國民族生活習慣,選擇居住在家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傳統養老方式。機構養老就是指老人通過養老院等養老機構進行養老。社會保險養老是指通過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為老人提供養老保障。
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截至2014年年底,60歲以上人口達21242萬人,占總人口的15.5%,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3755萬人,占總人口的10.1%,并且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呈現總量擴張、增量提速的發展態勢,養老的負擔逐步加大。傾聽老人內心的聲音, 滿足其需求,建立一種適合老人的養老模式,有利于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質量;有利于政府構建符合農墾團場特點的養老服務體系;有利于減輕社會的發展負擔,加快社會發展的步伐。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 研究方法
文獻查閱法,問卷調查法,政府訪談法,比較研究法。
2.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阿拉爾市七團為具體研究區域。阿拉爾市周邊農墾團場處于發展階段,社會保障制度正處于初步建設時期,大部分農墾團場老年人的養老方式仍然是傳統的家庭養老或機構養老,老人的身心健康需求得不到滿足。
在調查阿拉爾市周邊農墾團場養老模式時,筆者研究發現,七團共有3918戶,總人數11042人,其土壤肥沃,種植業及畜牧業收益高,交通便利, 經濟水平較高,政策的落實情況較好。團場老人的養老模式有家庭養老、機構養老、社會保險養老。機構養老的處所是一個社區化的養老院——銀齡大家庭第五分院,院里有標準間共38間,床位共130個,現已入住112人。其養老模式具有多樣性,所以此次調查研究以七團的養老模式為重點研究對象,分析七團養老模式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其發展的原因,結合阿拉爾市周邊各個團場的養老模式的現狀,得出結論與建議,最終進行合理反饋。
三、研究結果分析
1.阿拉爾市七團養老模式的基本特征分析
(1)團場職工(老人子女)的經濟壓力與傳統觀念不利于團場新型養老模式的推廣。首先,通過對調查對象的年齡和性別特征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針對子女共發放100份調查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5%。此次調查共調查了95位子女,其中男性有53人,女性有42人,平均年齡39歲,43歲以上的子女占比41.1%。在子女中,需要贍養兩位老人的子女所占比例為40%,需要贍養三位及三位以上老人的子女所占比例為42.2%,其中老年人已退休并能獲得養老退休金的子女所占比例為26.6%,需要子女給老年人贍養金的占46.6%。這說明子女身上所承擔的養老壓力較大。
一些子女的養老意愿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認為“養兒防老”,所以在調查的這些子女中,大多數人更傾向于家庭養老。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以及養老保障制度的完善,思想觀念比較“前衛”的人也會選擇社區養老;對于傳統、沉悶而又無聊的機構養老只有小部分人會接受。
(2)團場老人對各類養老模式的接受意愿無顯著差異,養老滿意度較 高。在調查所得的100個樣本中,男性49名,女性51名。老年人中年齡最大者為93歲,平均年齡79歲。7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調查總數的72.9%,8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調查總數的20%。老年人口高齡化的趨勢逐漸顯露出來。
筆者先通過對研究對象的生育狀況進行分析發現,當地農村老年人群體除特殊情況外,有一個子女的老人占調查總數的27%,有2個子女的老人人數占比為23%,有3個子女的老人人數占比為31%,有3個以上子女的老人占樣本總體的19%。我們發現,相對于其他團場來說,七團老人的養老滿意度相當高,生活方式積極樂觀,“非常滿意”的人數占85%,尤其是選擇社區養老方式的老人的滿意程度占其中的75%。這種社區養老方式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但是其他團場幾乎沒有興起社區養老這一模式。
2.阿拉爾市養老模式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在養老政策及制度方面,阿拉爾市是新興城市,地廣人稀,政府大力考慮農業和工業的發展,也許會忽視養老這一社會問題;當這一問題成為熱點時,由于信息的時效性,政府與政府之間信息傳遞的過程中會出現分歧,同時也會面臨以下問題:團場人的養老思想觀念較為傳統,社區養老意識淡薄,接受新型思想的過程長,從而難以發展新興的社區養老模式。
第二,在養老保障設施方面,阿拉爾市已建成團級養老院4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1所,擁有床位322張。但設備類型不齊全,數量嚴重不足,且功能單一,項目設置與保障對象脫節,不能 適用于所有類型的老年人(失能老人、智障老人等)。
四、改善農墾團場養老模式的對策與建議
第一,家庭應該給予老人最大的支持,每一個老人身上都承載著一代人的故事,他們是我們在世界上重要的親人,當代子女應該繼承孝道這一優良傳統,閑暇時間多與父母相處,了解他們的需求,給他們一個充滿愛的幸福晚年。
第二,政府加大對社區建設的投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政府應加大對社區建設的資金投入,讓人人都能感受到政府的關懷。
第三,加大社區養老宣傳執行力度,利用組委會或其他形式,對居民們進行新型的優秀思想觀念的宣傳,盡可能使其放棄沉悶的傳統養老模式,同時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將機構養老中的相關服務引入社區,實現社區養老。
第四,政府推進市場化運作,引入服務型經營機構,形成公辦民營的社區養老體系。這個做法不僅可以緩解政府的壓力,同時能夠給老人帶來更好的服務。
第五,加大社會宣傳,呼吁更多的愛心人士及志愿者關心老人,尊重老人,同時吸引一些公益基金會參與進來,為老人的生活和所處的環境帶來更好的福利。
參考文獻:
[1]周躍峰,劉 敏.對我國農村養老模式的探討[J].改革戰略,2010(3).
[2]楊仔荷.社區照顧—中國養老模式的新取向[J].時代報告,2011(7):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