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城鄉互動發展是城、鄉雙向互動,城、鄉兩部門共同發力,最終走向一體。促進城鄉互動化發展的動力也來自城、鄉兩個方面,分別是內在動力機制及外部環境機制。本文主要探討了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互動發展動力機制,以期為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互動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城市文化;農村文化;互動發展動力機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25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24-0-02
1 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互動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
1.1 城鄉居民是促使文化互動發展根本動力
城鄉居民不僅是先進文化生產力的代表,作家、藝術家是文化生產力最活躍的部分,他們共同構成了文化發展的主要力量;而且城鄉居民還是各種新文化形態的發明者、創制者。推進文化發展,基礎在繼承,關鍵在創新;同時城鄉居民還是各種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享受者。文化消費不僅消費著文化產品,而且推動文化需求,這新的需求又期待巨大的生產來滿足,如此循環反復,螺旋上升,推動文化生產不斷向前發展。
提高城鄉居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就要增強其意識,進而促進其生存狀態得到有效改善。對于自我發展能力而言,主要指的是利用本民族所具有的文化資源,通過獲取自然資源,對社會資源予以合理利用,最終提升民族自身利益的能力,其更是對資源及社會結構、規則的認識能力,是從邊緣到融入主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和途徑的能力。
1.2 文化創意人才與文化互動發展息息相關
在明確產業發展過程中,勞動力的質量與數量是其發展相關的主要因素,企業與中介在經營發展期間,為了優化產業鏈,將成本較低的勞動力區域作為產業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產業在發展期間,文化產品能否成功與文化創意有著必然聯系,所以文化產業在發展時,過多的依賴于文化創意人才,由此表明,創意人才對推動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主要原因是人才是創造文化產品的主體,而文化產業又是知識密集型的產業,文化創意者的技能、創造性與才智等關系到文化產品質量。
同時,在創造文化產品時,其是比較柔性的生產活動,無論是制作廣告、開發游戲,這些文化產品的質量由創意人才所決定。
1.3 文化需求是消費者選擇文化服務、產品的主要依據
當前,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文化需求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具體變化為:①文化需求總量呈現逐步增長趨勢;②社會對文化服務與產品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③文化消費向市場化與多樣化方向發展;④人們要求文化產品的傳播與制作應當向現代化與科技化方向發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總量增加、質量要求提高直接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不同社會群體精神文化需求的類差日益明顯直接導致文化生產方式、供給方式、流通方式、消費方式的進步。個體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復雜直接對現有文化產品的內容和形式、風格以及文化服務水平、服務質量提出挑戰。
近年來,城市與農村文化消費呈現增長趨勢,但受到社會生產力水平發展的限制,并且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文化素養、居民文化消費習慣及文化消費偏好及休閑時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高,相應地文化消費能力會較強。文化消費的主體是人類,并且個人的興趣愛好、審美能力以及文化素養等和藝術消費水平與結構等有著必然聯系,尤其是城市與農村居民的文化消費與消費習慣等作為主觀因素,對文化消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文化消費的數量直接影響到文化產品的選擇。
2 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互動發展環境機制分析
在文化發展過程中,由于階段不同,因而發展動力有所不同,在現代化先行國家和后發國家,文化發展動力也有差別。這里討論文化發展的一般外在環境。
當前,有關人類學家與社會學家在對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互動發展環境機制進行研究,認為導致社會變遷的因素有七種,包含了非物質文化、人口和經濟發展等。①據研究文化現代化的專家的觀點,文化現代化的動力來源于八個方面:經濟發展、社會變革、政治制度完善、科技進步、教育發達、文化互動、環境變化和全球化。②據此,影響文化發展的外在動力來自經濟發展、社會變革、政治制度完善、科技進步、教育發展、文化互動、環境變化和全球化等八個方面,如圖1所示。
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沒有這一基礎,文化發展就成了空中樓閣。社會變革是文化發展的促進因素。社會變革時期,各種思想相互激蕩,各種經濟利益的沖突,各種社會派別力量及各階級、階層的斗爭,形成了文化不斷演進的思想、經濟及政治基礎,構成文化發展的社會基礎。改革開放30年,從閉關鎖國到國門洞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社會轉型,促進文化現代化轉型。
政治制度完善是文化發展的政治保證。相對于物態文化、精神文化,制度也是一種文化。作為精神的文化,是一種價值觀念,一個終極關懷;而制度則是一種秩序,一種規則。制度與文化既相對對立,又在互動中發展。在制度變遷的研究中要注意文化的因素。在對古今中外制度的演變史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在制度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文化無形的支配將對其產生一定影響,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制度變遷的路徑選擇。在文化發展研究中要注意制度的動因。所有文化進化或傳播過程都首先以制度變遷的形式發生。
科技進步是文化發展的技術條件。教育發達是文化發展的前提條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育人,通過實施教育使得人們能夠學習有價值的知識,對知識予以吸收和消化,再將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在社會上。總而言之,教育也是社會文化的一種傳授、傳播。一個社會,其民眾所受教育程度高,那么他們欣賞文化的能力和水平也很高,進而推動文化向更高層次和更多形式發展。世界各國的經驗都表明,教育發達,不僅會為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添加后勁,還會為文化自身的發展培育人才和后勁。
全球化是文化發展的引導因子,文化資源、文化資本、文化人才、文化新創意、文化新技術在全球范圍內配置,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在全球分配、流通和消費,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最大化。鮑曼認為,在全球范圍內,文化在貿易、商務和金融等領域出現,甚至是固定與本土化的空間也將文化加以融合。一般來講,有的人認為是全球化的東西,在另外一部分人心目中并一定是全球化,也許是本土化。因此,通過對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互動發展環境機制進行分析,本土化與全球化可以是同時進行。為分得國際文化市場一杯羹,各國加大了競爭的馬力,賺取外匯,販賣本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促進國內文化產業繁榮和文化企業強大。文化互動是文化發展的激勵因素,與文化發展互為因果。文化是在傳播中實現其價值,在交流中不停發展。在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不是單向的流動,而是一種交互式的多向流動,并產生文化增殖,激勵文化的發展變化。
環境變化影響文化發展的基本趨向。文化與環境的關系是文化理理學研究范疇,各式各樣的文化都依其環境的變化而發生、發展、成熟、衰亡。半封閉的大河大陸生存環境,大致確立了中華文化發展方向;農耕文化的穩定持重,與江河灌溉造成居民生活的穩定性有關,海洋文化的外向開拓,則與大海為海洋民族的流動生活提供了劈波斬浪、揚峴異域的環境相關。影響文化發展的這些外在因素雖然不是文化變化的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但孕育并滋養著文化的特色性、民族性,使文化發展呈現鮮明的時代風格和歷史特征。
主要參考文獻
[1]朱蓉.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路徑分析——以浙江省為例[J].商業時代,2013(28).
[2]范大平.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農村文化建設與城市文化建設的互動關系[J].湖北社會科學,2005(4).
[3]李長健,伍文輝,涂曉菊.和諧與發展:新農村文化動力機制建構研究[J].長白學刊,2007(1).
[4]甄峰,寧登,張敏.城鄉現代化與城鄉文化──對城市與鄉村文化發展的探討[J].城市規劃匯刊,1999(1).
[5]趙嵐.城鄉文化協調發展建立城鄉文化互動機制[J].商業經濟,2009(22).
[6]程渝.城鄉統籌發展中城鄉文化沖突及整合研究[D].南充:西南石油大學,2012.
[7]趙嵐.城鄉文化協調發展——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關鍵[J]魅力中國,2009(32).
[8]陳始發.以城鄉文化的協調發展推動和諧文化建設[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6).
[9]鄺岳峰.城鄉一體化背景下農村文化建設的路徑研究[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