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中小企業也為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中小企業面臨著融資困難的處境。本文在分析中小企業融資狀況的基礎上,對其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并為該問題的解決提出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結構;金融機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017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24-00-02
1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1.1 融資結構不合理
中小企業經營范圍極其廣泛,涉及各個領域。調查研究,中小企業的融資結構越合理企業的規模就越大,結構越不合理規模就越小,融資結構與企業規模之間成正比例關系。中小企業的規模越大時,其所承受的風險就會有所減少,相應的,融資就會變得相對容易。 在融資渠道上,中小企業比大企業更多的依賴內源融資;在外援融資方式的選擇上,中小企業更多的依賴債務融資;中小企業的債務融資表現出規模小、頻率高和更加依賴流動性強的短期貸款的特征;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更依賴企業之間的商業信用、設備租賃等來自非金融機構的融資渠道及民間的各種非正式規模融資渠道。
1.2 融資門檻高
我國中小企業在發展中受到多方面的制約,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融資門檻過高,從而制約了其發展壯大。根據我國企業上市的要求,上市公司必須達到一定的條件時,才能上市融資。因上市條件的苛刻和中小企業自身各方面能力較弱的問題,所以,中小企業進行上市融資是不切實際的。在債權融資方面,我國目前實行“規模控制、集中管理、分批審批”的管理制度,且在債權發行時又有嚴格的要求,中小企業在額度方面達不到要求,所以發行債券對中小企業來說是一個比較難的融資方式。在股權融資方面,資本市場在我國的發展還不完善,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點,國家對上市融資的條件十分嚴格,主板市場是中小企業難以企及的平臺。
1.3 融資渠道單一
我國企業的融資渠道以內源性融資為主,外源性融資為輔,其中又以間接融資和債權融資為主。金融體系往往向國有大型企業傾斜,而中小企業進入市場的準入條件較高。國有商業銀行信貸不暢,銀行方面的信貸以流動性貸款為主,中長期貸款少之又少,同時國有商業銀行也存在著思想觀念上、制度體制上的不足。
2 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對策
2.1 整體上改善融資環境
第一,政府要發揮宏觀指導作用。現階段中小企業發展緩慢主要是自身的原因與外部的原因,中小企業要想擁有一個對發展有益的、健康的環境,政府就必須加大力度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既要對中小企業進行監管又要放開對中小企業諸多的限制條件。政府應加快制度建設,重點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融資服務體系、市場經濟體系等使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得以拓寬。政府應該建立統一的服務機構專門為中小企業的起步、發展、轉型等進行服務,例如美國的中小企業管理局,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政府應該發揮其宏觀方面的職能調配社會資源,協調各項工作,對那些發展不好的中小企業給予一定的技術及資金支持,將政府的職能充分發揮。同時對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稅收”問題,政府也應當給予中小企業稅收方面的優惠。
第二,改善中小企業的外部環境。借助國外成功的經驗,比如美國1953年通過的《中小企業法》使中小企業不斷地完善和發展。所以應該制定與完善中小企業融資相關的法律法規。根據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情況,出臺切實符合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相關法律。
2.2 金融機構改善經營模式
第一,金融機構要加大力度進行融資體制創新。中小企業在我國數量龐大,分布不均,受在地域和經濟發展程度等各個方面的限制,使其在融資過程中困難。銀行應建立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組織體系,從客戶咨詢、支付結算、貸款扶持等環節要有相應的服務機構,包括中小企業客戶服務中心、中小企業信貸部等,為中小企業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務。
第二,完善中小金融機構的融資體系,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當前中小金融機構發展尚不完善,要想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得以解決,政府部門就應鼓勵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放寬中小金融機構進入市場的限制條件,中小金融機構發展得好,中小企業的發展就會順利的多。
2.3 中小企業完善自身
2.3.1 提升中小企業的管理水平及經營能力
中小企業要想真正的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經營能力,就必須根據市場經濟建立先進的管理模式,根據社會的發展讓中小企業擁有超前發展方向的判別能力,根據市場的需求使其能夠具有強勁的競爭力。首先,中小企業要使內部結構趨于合理,在管理制度上就要去除個體、私營管理中的弊端,規范中小企業的管理制度,要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只有這樣中小企業才能在貸款時,更加容易讓金融機構認可自己。在讓企業管理模式進步的同時,人力、物力、財力是必不可少的需要,這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建立好自身的管理模式是金融機構較為看重的問題。其次,財務管理制度又是中小企業面臨的重大問題,要想使金融機構在放款時順利的給予通過,就必須要加強自身財務管理制度。
中小企業的產業升級絕對是正確的選擇。產業整體的升級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具體到個別企業,其升級方向應該與我國制定的企業發展規劃及對中小企業今后發展的方向的指導相符合。中小企業只有投資定位準確,對產業結構予以調整,提高創新能力才能加強競爭力,最終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2.3.2 建立健全信用擔保體系
信用擔保是一種專業的服務,這種服務可以使中小企業的信用得到保障。假如中小企業償還不了貸款,會給金融機構帶來損失,但信用擔保則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信用擔保作為中小企業貸款的中間環節,很好地解除了因信用問題給中小企業帶來的困擾。
我國中小企業數量龐大,這都是金融機構巨大的市場,但風險過高及不完善的契約使金融機構不愿意將錢貸給中小企業,由此可見擔保機構是非常重要的。擔保機構資產較多,可以更好的抵御中小企業所帶來的各項風險,擔保機構在擔保的同時也會使金融機構的風險降低。對那些因企業規模小,可抵押資產少等問題而達不到銀行貸款標準,但有發展潛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說,社會信用擔保體系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因此,擔保機構作為重要的中間環節,可以很好地緩沖中小企業所帶來的風險,所以必須要大力發展。
2.3.3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信用評級制度
金融機構債務融資被中小企業獲得時,有一個“信貸配給”的問題會擺在中小企業的眼前。在市場經濟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信貸配給”,中小企業和金融機構面臨著一個較大的問題就是兩者的信息是不對稱的。這種問題存在于中小企業的身上,而那些大企業可以將企業的信息讓金融機構利用很少的資源得到。還有一些沒有進入股票市場的企業,金融機構通過自身所掌握的資源,及社會上提供的可靠的信息,了解企業。中小企業則有別于這些企業,其披露的信息不真實,且信息對外公開較少,所以金融機構很難獲得真實的信息。如果想要改變這種環境,中小企業就要保證信息公開的真實性及公開性。如果中小企業自身沒有自律性,信息無法公開、真實的披露,那么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法律強制其予以糾正。在融資方面中小企業想要獲得資金就要對自己的信用負責,我國對企業進行信用評級的機構非常少,具有權威性的更是屈指可數。政府及社會各界要予以相應的關注,建立符合我國中小企業基本情況的信用評級方法。
3 結 語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其內部原因包括中小企業規模小,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信息不真實、透明度不高,家族式的管理制度等問題;外部原因包括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少、信用體系不健全、適合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較少等。只靠企業自身肯定解決不了當前的困境,這就要與政府相配合,加大中小金融機構的建設,完善機制建設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而是要立足根本,政府在外部環境上做好完善法律制度、健全金融體系等工作,中小企業在內部也要提高自身的信用,不斷增強自身的實力,以促進自身更好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王計昕.美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6.
[2]馬常鳴.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D].北京: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4.
[3]呂利紅.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租賃問題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