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以下簡稱《旅游法》)的出臺對旅游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導游作為旅游業的重要從業者受《旅游法》的影響極大。從旅游環境、社會環境等多層視角,對中國導游隊伍進行現狀分析,以《旅游法》的出臺為契機,對導游隊伍的建設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引導導游隊伍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旅游法;導游;旅游業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1-0140-02
一、引言
在中國旅游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中,導游被譽為是“中外交流的使者”和旅游發展的生力軍,導游是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最直接的接觸者,其服務品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旅游地旅游宣傳和旅游形象推廣。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的預測,20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1]。導游與旅游業中各部門要素相關聯最多、與游客接觸最密切,成為利益和矛盾的導火索。因此,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需要一支熱愛、服務、奉獻旅游的導游隊伍一起承擔中國向世界旅游強國轉變的重任。
二、我國導游隊伍存在的問題
1.從旅游市場來看,競爭激烈的旅游市場導致旅游活動的“變形”,“零負團費”和“人頭費”喧囂而上,導游被迫“背黑鍋”。競爭激烈的旅游市場導致旅游活動的“變形”,已擾亂正常的旅游市場。為吸引更多客源,旅行社打著“零負團費”等旗號吸引游客,“人頭費”等已成為我國旅游業不容忽視的痼疾。在這種旅游市場運行中,客源地組團社只輸送客源給目的地地接社,但卻不支付目的地地接社任何酬勞,所謂的酬勞只是向游客推銷自費項目和游客購物抽取報酬。在整個旅游行程中導游是直接與游客接觸的主體,“黑心”“回扣”矛頭即指向了導游。
2.從導游職業素養來看,存在素質低、服務意識淡薄、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等現象。近幾年,我國旅游市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但對導游職業的社會評價卻在急劇下降,導游日益暴露出業務能力不強、人文素養低下、追求經濟利益等問題,已成為阻礙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2]。甚至還存在持無證、假證的黑導,部分人為從旅游市場中獲得經濟利益,持租借的他人導游證或辦理假證“客串”導游角色從事導游活動的例子屢見不鮮,擾亂了旅游市場的規章制度。
3.從導游行業來看,缺乏專業性、高級型的旅游人才,且人才流失嚴重。導游的入行要求較低,《導游人員管理條例》規定“具有高級中學、中等專業學校或者以上學歷”即可達到參加考試的要求,低學歷、低層次的人才結構特點在導游群體中突顯,造成游客對導游人員出現素質低下的評價。在旅游市場的“畸形”發展和導游負面消息纏身名聲敗壞的情形之下,導游既失去收入保障,又遭受社會的“口誅筆伐”,導致職業認同感降低[3],以致紛紛跳槽轉行,導游行業出現前所未有的高流失率,面臨嚴重的危機[4],從事多年旅游的人才也面臨著轉行。
4.從管理體制來看,滯后的導游管理體制與快速發展的旅游業不相符。2010年我國旅游總收入占GDP的比例已經從2002年的5.44%上升到8%,2004—2014年我國旅游業保持年增10.4%的增長速度[5],與當前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相比,我國導游從國家重視、規章制度、整體素質等方面不僅沒有提升,反之,旅游的繁榮發展卻帶來了更多的惡性評價。盡管在2006年國家旅游局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國導游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涉及有關導游保險、酬勞、與旅行社簽訂勞動合同等條文,但在我國近年來的旅游發展中并未得到實質性的解決。
三、針對中國當前導游現狀的對策分析
本文以解讀《旅游法》等對導游人員有重大影響的條文出發,對當前中國導游隊伍現狀提出相應對策,其中涉及了規范旅游市場、導游管理機制等方面的內容。
1.從旅游市場方面,應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完善旅游市場管理監督機制,引導旅游市場的良性競爭,確保旅游市場的健康運行。對于旅游市場存在的“零負團費”,《旅游法》第35條規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價組織旅游活動,誘騙旅游者購物或參加自費旅游項目。國家旅游局通過《旅游法》明確規定旅游行業的經營規范,促使旅行社改變低價招徠游客的競爭模式。第38條規定:旅行社安排導游為團隊旅游提供服務的,不得要求導游墊付或者向導游收取任何費用。此規定從源頭上杜絕了導游和旅行社之間因“買團”“賣團”產生的利益糾紛[6]。各旅游部門應該以《旅游法》為執法基準,以《導游人員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為輔,遏制低價團,打擊惡性競爭,構建一個政府統籌、部門負責、市場監督、投訴處理等機制完善的旅游環境市場。
2.從導游職業素養方面,強化導游培訓力度,抓好導游管理工作。職業素養主要包括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行為習慣、職業技能四方面的內容[7]。2007年國家旅游局頒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國導游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進一步提高對加強導游隊伍培養的認知、健全完善導游服務管理體系和激勵機制、探索建立導游薪酬保障制度等。針對打擊“黑導”則需要地方旅游執法大隊根據相關條例嚴格執法,如《導游人員管理條例》第18條明確規定:“無導游證進行導游活動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并予以公告,處1千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應嚴厲打擊無證導游從事帶團活動,凈化旅游環境,確保游客利益。
3.從導游行業方面,應注重吸納復合型專業人才,推進旅游院校人才培養。依托科教興旅、人才強旅方針,培養高質量的導游人才,加快中國向世界旅游強國邁進。當前國家旅游局正著手編制《中國旅游業“十三五”人才規劃》,對旅游高校、旅游企業等人才隊伍結構、現狀等進行調研。旅游高校應建立自身教育特色,注重旅游課程實踐;改革導游選拔機制,革新旅游法律法規。相關部門嚴格按照《導游人員條例》規定的“每年56小時的培訓時間”培養導游服務向標準化靠近,導游技能向多元化擴展,形成良好的導游隊伍風氣。
4.在社會影響方面,旅游部門應引導媒體給與導游正能量報道和公正評價。當前我國導游背負了太多的“罪名”,但在導游中也有敬業愛崗、樂于奉獻的最美人物。媒體應看到在導游行業里依然有“最美導游”,他們用負責任的態度為中國旅游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媒體應把握好報道導游“劣跡”事件的度,在揭露事實真相的同時更應注重游客對旅行社、導游等相關旅游知識的認識。旅游相關部門應引導媒體加大對“最美導游”等正能量事件的報道力度,轉變社會對導游職業的偏見,增加對導游職業的好感度,共同攜手帶給導游群體更多的認同和肯定。
參考文獻:
[1] 羅旭華.旅行社與酒店對大學生素質能力需求差異及對策分析[J].旅游學刊,2009,(8):40-42.
[2] 朱芬芳.基于職業素養的導游專業人才培養探索[J].職業時空,2012,(3):134-136.
[3] 陳乾康.導游人員生存狀態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5):588-625.
[4] 黃平芳.“尊重”與“歧視”之間——主客關系下的導游身份認同[J].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論叢,2012,(1):495-505.
[5] 徐進.也談中職旅游教育中導游職業能力素質的培養[J].中學教學參考,2011,(33):90-91.
[6] 曾海華.淺談新旅游法對旅游的影響[J].數字化用戶,2013,(29):231-231.
[7] 劉偉.論如何培養中職生的職業素養[J].中等職業教育:理論版,2012,(4):14-1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our Guides Tea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Law
HE Qian-ling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The Tourism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ourism Law)has made far-reaching impact on Chinese tourism.As the important practitioners of tourism,tour guide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ourism Law.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tour guid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 - layer,such as the tourism environment,tourism market,etc.Taking Tourism Law as an opportunity to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 guides team,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our guides.
Key words:tourism law;tour guides;tourism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