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基礎厚實、學問精深的創新型人才,是當今高等院校實踐探索的重心,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性國家”的重要一筆。但在當前,我國高等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中仍存在很多問題,必須深化對高等教育的后續改革,才能順應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大趨勢。基于高等院校培養創新型人才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對發達國家高等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析,分析國內高校培養創新人才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行性對策,以期來進一步完善國內高校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創新人才;創業;高等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1-0155-03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盡早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思想,使我國步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要培養具有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力的人才。因此,高等院校應及時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打破傳統僵化的教育模式,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創業教育,緩解就業壓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意義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才創新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國家發展的快慢,決定了“中國夢”能否實現。因此,高等院校應著眼于未來發展進行對人才的培養,將培養擁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置于培養目標的核心。
我國現代化建設重點提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創新人才的出現十分重要,創新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進行創新人才培養。目前,我國很多高等院校的辦學目標是創辦研究型大學或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研究型大學就是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創造出高水平創新成果,使高科技創新產業快速發展。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首先要以學生為本,開發學生潛在的創新能力,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更好地實現全面發展。高等院校推進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環節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提高創新水平,使學生成為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提出,對高校內的創業教育也有重要意義。創業教育就是要培養具有與眾不同的視野,善于從平凡中捕捉不平凡的信息,有著果斷決策的能力,勇于實現創新,有注重經濟效益的經濟頭腦,善于社會交際的實用型人才。最終目標是引導最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成為創業成功者,從而實現社會資源最大程度的優化配置。
二、發達國家高校培養創新人才對我國的啟示
當前,很多發達國家的知名高校積極對教育教學進行改革,探索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我們可以通過了解相關國家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情況,總結學習國際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優點,吸取其經驗教訓,為國內高校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啟示。
(一)發達國家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概況
對于創新人才的培養,不同國家在教育理念和培養方式上存在差異,使各國高校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具有不同特點。
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是硅谷基礎科學研究的主要承擔者,也是半導體、機電一體化以及計算機等科學領域的研究中心,它培養的創新型人才產生的專業知識具有世界影響力,并且在解決現實問題中無處不在。他們在各個技術及學術領域,為硅谷的發展注入活力,成為硅谷創新產業騰飛的主要因素。
在日本,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首先由高校和企業形成合作關系,簽訂人才培養合同,并由企業為高校科研人員提供資金支持和就業機會,建立高校與企業共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合理聯系,其模式以“工業實驗室”為主。
(二)發達國家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特征
在內容上,發達國家更側重于將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多學科交叉學習的方式在國外高等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中更受重視,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獨立思維能力,通過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緊密結合,使學生掌握更豐富的信息,以此來培養學生從不同學術角度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培養模式上,發達國家強調高校與政府、企業聯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創新型人才不應拘泥于高校本身,還應該加強與政府、企業的緊密聯系。在美國,高校就積極鼓勵學生參加科研活動和支持創業,通過讓學生擔任研究助教的方式,培養學生在科研活動中的創造能力,促進學生的創業意識。早在20世紀初期,日本就十分注重高校和企業的合作,建立將教學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的教育模式,高校與企業簽訂人才共同培養合同,保持科研與實踐的良性結合。
三、國內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正處于向大眾化邁進的階段,就是既要謀求數量增長也要重視質量保證。高校衡量辦學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能否培養出創新型人才。近年,我國高校在創新人才的培養工作中積極探索,并取得了顯著進展,但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制度層面的弊端
制度是行為的保證。培養真正的創新人才需要有寬松有序的制度體系保障。當前我國高校制度存在一些弊端,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對創新人才的培養。
首先,從學生層面來說。國內高校對學生的評價考核標準缺乏靈活性,還是以統一、硬性要求為主。對學生主要以考試分數為評價標準,層層的過級考試使學生陷入一種近乎瘋狂的地步,從而犧牲了他們在眾多學科領域的知識創新時間。
其次,從教師層面來說。高校對教師的評價標準過于重科研輕教學以及重數量輕質量。對于教師的管理,只有統一的剛性管理,靈活的柔性管理不足,壓抑了教師的學術創新能力。
(二)課程設置的弊端
目前,過于偏重專業教育、忽視通識教育等現象在我國高校的課程設置中仍然存在。我國高校的課程設置體系由專業課、學科基礎課、公共必修課構成。其中占很大比例的是由國家統一規定必上的的公共必修課,專業課程也設置過多,通識教育只能成為一種雞肋。此外,在大多高校的課程設置體系中,缺少關于學科前沿和創新方法論等方面的課程。應試教育模式造成學生只學習應試科目,沒有精力學習課堂之外的知識,時間久了,造成學生知識面窄、創新能力弱等缺陷。
(三)教學方式的弊端
守成性教育仍是我國高校教學的主要方式。學生在教育方式中不能主動創新,只能被動接受。在近年來的教學改革中,各種新型教學方法越來越多地穿插在課程教學中,但是在本科教育中,歷史悠久的守成性教育仍占主導地位,嚴重阻礙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四)創業教育課程設置的弊端
我國高校中的創業教育,并沒有真正與學校的整體教學體系相融合,也沒有與學科專業教育形成有機聯系,使創業教育與學科專業脫離,使學生無法有效利用自身專業優勢。事實上,創業教育離不開專業教育奠定的基礎,因為人才的創造力不能像技巧傳授那樣簡單,它必須通過專業知識的積累才能產生。
創業教育的發展必須更多地依賴知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改革現有的教學方式和教育模式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西方發達國家的高校中,創業教育已有很長的歷史,學生的創業精神培養得到了重視,學校通過開設創業課程,傳授創業技能。而在我國高校中,系統的創業課程并沒有開設,學生的創業能力不能更好地提高,在校園內無法形成創新創業的良好條件。
(五)高校創業知識教育與實踐相脫離
在美國的創業教育中,實戰經驗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其次是增加創業課程學習在中學生的商業時間。與之相比,國內高校創業教育嚴重缺少操作性強的課程,國內高校創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就是引入實踐課程,并增加學生用于實踐的商業時間。
四、完善國內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
提升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的迫切要求是當前國內高校的最高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提高教育質量,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把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目標之一。”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高等學校要做到以人為本,根據學生的自身發展特點設計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模式,并以此確定教學內容和模式,使其成才。
(一)完善培養方案
高校對人才的培養方案應具備培養創新人才的特點。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共性特征,但不是統一的模式。在實踐探索中,不同高校可以形成不同特色。從某種程度上說,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條件是充滿個性的自由式發展。基于尊重人才個性發揮的成長規律,培養模式應摒棄“千人一面”的弊端,使學生充分發揮個性,并將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創新人才培養緊密結合起來。
(二)優化課程設置
目前,在大多數高校的課程設置中,專業課程占總課時比重過大,以基礎課程為主的通識教育比重偏小是突出問題。要想更好解決此問題,就要在不改變總學分的情況下,減少專業課的課時量,減少公共課,增加基礎課,形成兼具專業課、公共課、基礎課的課程體系結構。與此同時,在課程體系中補充提高創新素質的相關課程。另外,允許學生跨系、跨專業選課,進行跨校培養,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組合。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進行更多的了解,感受不同的學習氛圍和教學方式,從而培養學生的多方面思維能力和實際能力。
(三)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
在教育評價體系中,學生評價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會對學生產生引導作用。目前,國內許多高校實行的“綜合素質評價”,存在重視創新素質不足的缺陷。評價學生的價值體系,在體現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同時,還要抓住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求,注重學生科研教學和其他實踐形式的培養,學生可以通過科研成果、教學實踐等實踐成果的形式獲得學分和成績,而不僅僅是通過學校的統一考試。從而形成一種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和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的學生評價體系。
(四)構建完善的教育機制
我國應加強政府對教育的宏觀調控,根據市場經濟發展情況,明確高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最終目標。以成為研究型大學為動力,積極發揮社會各界的推動作用,融入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形成更加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機制。與此同時,不斷完善教育體系,構建科學的課程結構,以培養他們創新意識和提升他們綜合能力的創業課程為重點,課程設置兼具實用性和創新性,弱化學科界限,實現學科的交融與搭配。
(五)推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和創業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實踐,只有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的高效結合,才能真正實現高等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效。高校可以積極開展校企間的合作,構建創業教育與生產企業的合作機制,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先進教育機制,創立實踐基地,為學生未來自主創業提供更多經驗和機會。同時,高校可以創立創業科技園,為學生創業提供咨詢服務及資金和技術支持,使創新技術能有效地轉化為科研成果。通過在企業中的實習和學習,讓學生更早地體驗工作魅力和學習工作技能,更大程度地使學生參與社會創業實踐,有助于學生以后的工作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黨的十八大報告全文[EB/OL].新華網,2012-11-08.
[2] 任喜峰.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6,(7).
[3] 吳志華,廖志豪.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10,(5).
[4] 于航,胡展飛.從知識傳遞到主動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
[5] 朱宏.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校教育管理.2008,(3).
[6] 劉萍,郭忠.論高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
[7] 金輝.解讀美國硅谷地區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
[8] 齊文勃.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9] 王彩華.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0] 李北柿,王曉耕.國內外高等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探析[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
[11] 江澤民.黨的十六大報告全文[EB/OL].中國經濟網,2003-10-09.[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