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山州處于“兩強一堡”戰略的十字經濟區域走廊地帶,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在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提升文山州區域競爭力尤為重要,對帶動全省經濟增長、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在分析文山州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對如何提升文山州的區域競爭力提出具體的措施。
關鍵詞:橋頭堡戰略;文山州;區域競爭力;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1-0044-03
“橋頭堡”建設是國家依據云南獨特的區位優勢并結合當今國家發展戰略格局的調整,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基礎上對云南進行的深層次、寬領域開發的具體實施的項目,使云南從內陸型經濟發展走向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轉變,是云南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轉折點。在橋頭堡戰略的建設中,云南在未來將會發展成為引領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面向東南亞市場的廣闊空間,利用滇中城市群所具有的發展優勢,推動滇中城市群發展成為面向東南亞的國際性外向型城市增長極,打造次級城市群增長極,構造區域城市經濟圈,促進區域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
一、文山州區域發展定位
文山處于“兩強一堡”戰略的十字經濟區域走廊地帶,區位優勢尤其突出,從“十一五”發展以來,經濟發展水平快速提高,區域間的經濟合作十分活躍,邁向東南亞市場的步伐加快。文山的發展應立足自身資源、區位等獨特優勢,抓住橋頭堡戰略的有利發展政策,促進沿邊城鎮開放構建多邊自由貿易區,充分發揮連接泛珠三角經濟區域、東南亞大通道橋梁紐帶的作用,打造次區域經濟的合作區,建立區域經濟合作的長效機制,在大范圍、寬領域和更高層次參與區域經濟的分工與合作。
(一)面向沿海與東南亞的大通道
云南“十二五”綱要提出“以文山水陸交通和物流為節點構建昆明—文山—北部灣和珠三角的對內開放經濟走廊”,文山具有438 公里的邊境線,占全省陸上邊界的1/10左右,距河江省會147公里、河內460公里、海防港690公里,處在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合作區域、中越“兩廊一圈”、環北部灣經濟圈區域合作的結合部位上,要積極參與泛珠三角和東南亞區域經濟的國內與國際合作,交通作為現代區域高速發展的先行官,是現代經濟快速發展的紐帶,是傳遞現代物流信息的樞紐,構成區域經濟外向型發展的重要橋梁。通道經濟是以交通樞紐為基礎,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支撐的區域發展模式[1]。
(二)面向東南亞的陸上港口物流基地
港口物流是指利用其自身的口岸優勢,以先進的軟硬件環境為依托,強化其對港口周邊物流活動的輻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貨、存貨、配貨特長,以臨港產業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優化港口資源整合為目標,發展具有涵蓋物流產業鏈所有環節特點的港口綜合服務體系[2]。
(三)特色產業培育基地
1.特色工業基地。工業是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特色的礦產資源是發展特色工業化的基礎,文山境內具有豐富的鋁土礦資源,提供了發展鋁土工業為主的冶金工業為一體的良好條件。于2006年啟動鋁土工業園區開工建設,定位為以鋁工業中心為主,以冶金、化工、機械、綜合物流、科技研究等產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園區和以有色金屬、特色產品加工為一體的特色園區。依托于全州及越南豐富的鋁土礦資源和文山與越南的區位優勢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使其發展成為文山“橋頭堡”戰略的工業支撐基礎體系,構建750萬噸鋁工業產業集群,壯大特色冶金工業規模,延長工業發展的產業鏈條,以東南亞的市場為導向,成為云南橋頭堡戰略中以鋁工業為主的特色工業基地。
2.三七產業基地。文山氣候和土壤的優勢,有著“中國三七之鄉”的美譽,三七作為文山獨特的生物資源,但是多年的發展與經營狀況顯示:產量并不高,2011年的產值為38億元占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47%。由于三七產業沒有形成產業化的發展經營,雖然遠銷國內外,但主要是以初級產品銷售,含量較低,市場份額不高,海內外的制藥公司訂購都是以初級農產品的價格來交易;其次是研發機構科研水平低,工業加工技術落后,沒有進行深層次研發,在國際市場交易中處于不利地位。
為了改變生產與經營的現狀,在全省打造“云藥”產業的骨干項目建設中,文山總投資3.01億元建立三七產業園區。園區功能定位為以三七為主,產業特色鮮明、配套設施完善、產業功能多元化的加工貿易等一體化的新型三七產業園區。鼓勵企業參與、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形成“官—產—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建設云南面向東南亞的三七產業基地。
(四)面向東南亞文化交流的前沿平臺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家園,也是社會人文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維持著社會的長治久安,在經濟的發展與合作過程中起著輔助的重要作用。文山州是中原文化、百越文化、邊疆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在一起的結合點,在經濟貿易與交流的發展歷史中,文山與越南歷史上就有著貿易往來,以中越邊關風情文化的交融源遠流長,是全省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地區之一。文山的苗族、壯族“濮儂支系與越南儂族有極深的歷史淵源,在與越南的民族交流過程中,積淀了具有民族特色和鮮明地域特點的民族文化,文山民族文化在越南具有很高的認可度。
二、文山州區域競爭力的提升措施
(一)完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基礎設施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動力,也是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條件,文山州的高原面積、山區與半山區面積占國土的97%,喀斯特地貌占53.4%,造成了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障礙。交通方面:交通條件一直是影響地區發展的瓶頸,西部大開發以來,文山交通設施得到很大改善,公路建設形成“三橫三縱”的交通網絡,廣昆高速、碳普高速、珠廣高速、平遠—文山、文山—天保、文山—馬關與越南接軌的高等級公路全線開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區的通達度,但從全州總體上來看,交通密度還是很低,嚴重制約著文山經濟的發展步伐。
(二)打造特色產業發展體系
特色產業是指一個地區擁有的特色資源條件中有高于其他地區產業發展層次需求的產業發展需求條件,對促進和改善地區產業結構狀況有特殊作用的產業條件,有利于提高地區經濟貿易的比較優勢[3]。需要培養經濟新增長點,文山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特色的金屬礦產資源和獨特的人文資源條件,決定了文山產業發展的方向,應該立足于發展特色產業經濟,打造具有一定特色和優勢的產業品牌。因此要鞏固和培育特色產業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特色工業培育。根據文山的自然資源優勢,加快對境內外的鋁土資源、錳鐵、鋅、銦、鎢礦進行勘探和開發,加大對資源的整合力度,提高鐵合金冶煉技術,推進云南銅綜合建設項目的開工,投資大型煤化工產業和電石產業的開發,構建新型特色的工業體系,改進冶金技術、完善工業結構,增加工業產品的附加值,以特色工業的研發帶動傳統工業的快速發展,提高區域工業產業的競爭力。
2.生物產業培育。以三七產業作為文山最具特色的生物產業來發展,加快三七藥物項目的審批力度,加快產業園區建設,投資特安吶、金泰得等實力較強的制約企業。引進國內外研發技術較強的生物制藥集團參與開發,促進三七產品向縱深領域開發,以國際市場的發展為導向、構建藥物公司輔助產業群、實施規模化的生產經營方式提高市場的占有率。
3.物流產業培育。根據市場的導向原則,對與發展物流相關的輔助產業進行整合,依托大通道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路,構建沿邊經濟開放帶與開發邊境經濟合作區為重點,建設富寧港口經濟圈、天保口岸經濟圈和硯山物流經濟圈三大綜合物流基地,積極培育文山、廣南等為輔助的多個物流基地,完善倉庫儲存、加工制造、裝載卸貨、交通運輸、運營批發、國際金融的海關結算機制、國際電子商務業等服務功能齊全的綜合性現代物流基地。
(三)構筑城鎮群發展體系
城鎮化是推動不發達地區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與協調發展的動力,城鎮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分工的產物。在橋頭堡戰略中,城鎮化的發展起著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推動區域競爭力提升的重要作用。文山社會經濟的發展特點,再一次地證明城鎮發展水平的落后,城鎮化發展水平比較好的地方也在經濟發展較強的縣市,要抓住橋頭堡的發展機遇,按照傳統的發展方式是很難實現的,必須要走特色城鎮化發展道路,根據城鎮所在地區以及所擁有的優勢來分工定位發展。
(四)構建邊境經濟合作體系
區域合作是實現經濟跨越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需要區域經濟的合作,任何地區都不可能獨立地實現自身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融入到區域合作中,才能實現資源與資金優勢互補。文山是云南省面向珠三角、北部灣經濟區、越南的重要延邊窗口,泛珠三角與東南亞地區擁有豐富的資金、自然資源和發達的技術,為文山經濟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要構建以文硯平為中心的加工制造合作區,以富寧為龍頭的面向珠三角經濟合作區,以天保為中心,田蓬、都龍、董干為輔助的面向越南的經濟合作區,作為文山面向東南亞的陸上物流、金融、貨幣、資金一體化的港口基地,完善貨幣結算機制。
(五)健全法制政策保障體系
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離不開高效的發展配套政策,文山在云南橋頭堡戰略中,要根據云南“十二五”發展綱要,進行經濟發展政策的調整,對企業進行整合,組建競爭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帶動其他企業邁向國際化的市場。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落后產業,開發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特色產業,實施“官—產—學”的研發體制,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制定法制保障措施,大力招商引資,引進研究型人才。構建新型低碳經濟,提高經濟效益,以國內外市場發展的動態為導向,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提高市場份額占有率,完善貿易過程中的貨幣結算機制。
參考文獻:
[1] 馬益華.以通道經濟模式打造滇東南新的經濟增長極[N].云南日報,2007-11-16.
[2] 朱惠蘭.我國港口物流發展研究[J].山東交通科技,2010,(6).
[3] 胡國良.新疆優勢資源、特色產業與對外貿易發展[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09,(3).[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