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比分析2004—2013年臺州市城鄉居民收入及其構成,探討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的途徑,以及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措施,以期促進臺州市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臺州;城鄉居民收入;現狀;構成
中圖分類號:F12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1-0125-03
臺州,“溫臺模式”的創始者,股份制經濟的發源地,民營經濟占到GDP的90%以上,財政收入的85%以上,解決了80%以上的就業,臺州人均收入水平早已躋身浙江全省前列[1]。2013年,臺州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 153.3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9%。全市人均生產總值53 222元,比上年增長7.3%,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8 594美元[2]。與此同時,臺州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不斷提高。本文試圖對近十多年來臺州城鄉居民收入及其構成進行對比分析,并做若干探討。
一、城鄉居民收入現狀
考慮到統計項目的一致性,本文采用了臺州市2004—2013年近十年的統計數據[2~3]。
由上頁表1和表2可知,2004—2013年十年間,臺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 113元提高到37 03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6 008元提高到16 126元,分別增加了1.30倍和1.68倍,平均年增長率分別達到9.79%和11.62%。雖然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總體上要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但由于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整體水平低,僅高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個百分點的年平均增長率,根本不足以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城鄉居民收入比變化很小,即僅從2004年的2.68縮減到2013年的2.3(城鄉居民收入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上,十年間,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2004年的10 705元擴大到了2013年的20 912元。
二、城鄉居民收入構成分析
據臺州統計年鑒[2],可支配收入是指家庭總收入扣除交納的個人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以及調查戶的記賬補貼后的收入。由上頁表1可知,2004—2013年的臺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從其總收入中扣除5.1%~6.52%的個人所得稅和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等所余下的部分,通常這些扣除是剛性的。
2004—2013年臺州市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中,工資性收入所占的比重達到了57.75%~66.34 %,平均59.96%,經營凈收入所占的比重為12.44%~17.72%,平均15.21%,財產性收入所占的比重為2.42%~6.04%,平均4.66%,轉移性收入所占的比重為18.8%~21%,平均20.18%。可見,對總收入貢獻最大的是工資性收入,再依次為轉移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性收入(見上頁表1)。
表2顯示,2004—2013年臺州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所占的比重是37.42%~47.33%,平均42.03%,但近三年的比重增加比較明顯,達到了45.91%~47.33%;經營收入所占的比重是40.79%~50.04%,平均為46%,近三年有比較明顯的下降,為40.79%~42.74%;財產性收入所占比重為5.72%~9.08%,平均7.1%;轉移性收入所占的比重為2.98%~6%,平均4.86%。可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主要由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收入組成,而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較小。
三、結語與討論
1.從上述城鄉居民收入構成分析可知,要有效提高城鄉居民收入,首先應抓住在總收入中所占比重大的因素,即城鎮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和農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及經營收入,在此基礎上,努力提高其他收入水平。
2.對比城鄉居民收入構成因素顯示,工資性收入是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主因,其次是轉移性收入在城鄉居民收入間也有較大差距,也是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經營方面的收入則顯得有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這與孫迎聯等的分析基本一致[4]。
3.農村居民純收入絕大部分來源于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收入,因此,要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就應進一步加快城鎮化進程,發展二三產業,不斷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同時,要統籌城鄉發展,增加對農業的扶持力度,逐步統一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等。
參考文獻:
[1] 劉江.臺州,不斷突破的“民營經濟”高地——對話臺州市市長吳蔚榮[J].浙江經濟,2012,(18):34-36.
[2] 臺州市統計局.臺州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3] 臺州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臺州調查隊.臺州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4] 孫迎聯,黎堂斌.江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結構分解與治理路徑[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5,(2):67-72.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