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在社會上的普及性應用,大學生與網絡之間的聯系也愈加緊密,網絡信息技術對大學生學習和就業都產生了特定的影響,特別是進入“互聯網+”時代后,大學生自主創業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應該加強對“互聯網+”時代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重視,以大學生自主創業帶動我國經濟社會獲得更好的發展。本文也將從“互聯網+”這一概念出發,探討當代大學生在自主創業各個階段中所遭遇的瓶頸與困境,并提出相關優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自主創業;瓶頸;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B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互聯網+”這一概念,它明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創新活動”這些積極理念,全新的網絡信息2.0時代已到來,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社會計算等一系列新生代的信息技術體系帶入了新時代,促進了社會發展。當然,這股“互聯網+”潮流也改變了當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對就業、創業的認識。對當代大學生來說,采用“互聯網+”時代下的各種技術來嘗試自主創業,貫徹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更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可以將當代大學生視為引領社會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力量。
一、“互聯網+”時代的內涵
“互聯網+”是新時代新型社會發展形態的代表,它將互聯網技術與當代社會資源配置相結合,進行優化、集成,形成了新的社會發展理念,并在經濟、社會、教育等多個領域獲得了全面的創新成果。所以說,我國在進入21世紀第二個10年后真正邁入了以“互聯網+創新行為”“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新時代。幾乎所有產業和群體都受到了它的影響,這其中也包括了面臨未來人生道路選擇的大學生群體,合理利用“互聯網+”,結合先進理念,開拓自主創業路徑應該是當代大學生應有的姿態和心態。
二、“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創業特點
按照2013—2015年近3年以來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統計分析顯示,我國大學生在“互聯網+”時代的自主創業特點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大學生的創業類型比較集中,多以網絡科技為主,且走極端化路線,多以不發達地區與超發達地區為最多。在這些城市中,大學生在面對就業與創業問題時態度較為堅定;由于競爭過于激烈或就業機會過少,許多大學生選擇借助互聯網技術自主創業,并將自身的技術與“互聯網+”技術融合起來,形成新的創業模式,為社會市場發展添加了新生事物。但是就目前的大學生自主創業發展狀況來看,大學生創業多以生存型創業為主,這說明大學生的自主創業空間及策略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第二,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創業技能及意識正在趨向豐富多元化,而且主動意識非常強。就以2015年為例,全國近18.3%的自主創業大學生中,有近七成的自主創業者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和決策判斷能力,這些能力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自主創業活動中并獲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他們的創業種類遍布電子科學研究、銷售、文化創作、創新科技等領域。
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瓶頸分析
1.大學生自主創業前期階段
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自主創業面臨瓶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可能來自學校、社會,也可能來自個人和家庭。本文從學校、政府兩方面來探討目前大學生在自主創業前期和創業中期所面臨的瓶頸問題。
2.高校缺乏系統化創業教育及課程設置
雖然國家政府和社會一直在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思想,但在某些高校教育體系中,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提前性教育意識及規劃還沒有完全形成,許多高校還在走傳統就業模式的老路,而某些學校的創業教育體系也僅僅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沒有將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沒有完善的“校企合作”體系,甚至有些學校在創業教育理論課程設置方面都相當匱乏,這就延誤了大學生在自主創業方面對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的培養。再看師資力量,我國高校普遍缺乏專業型教師,教師的實踐經驗更是無從談起,這也間接導致了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十分缺乏自主創業實踐學習機會。
3.政府創業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
雖然近些年來政府就大學生自主創業推出了不少政策,但是學校及社會的創業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方面還不夠完善。比如說對創業設施與創業政策的融合不夠,沒有為大學生自主創業設定相關的保護性法律法規,在創業培訓與商務支持方面缺乏實用性操作理念等。可以說,政府在大學生自主創業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全面,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考慮到位,這些都是制約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障礙因素,對當前社會整體的創業環境發展也極為不利。
四、“互聯網+”時代大學生自主創業優化培養對策
1.家庭層面
大學生自主創業首先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如今是互聯網時代,學生與家長鮮有溝通,家長對孩子的想法了解不夠多,更不知道他們未來的規劃,但家長將責任一味推給學校也是不對的。在基于“互聯網+”時代的自主創業背景下,家長也要加強與學校、孩子的溝通。
首先是與學校的溝通,高校除制定基于“互聯網+”的大學生自主創業專門課程之外,也要針對家長開展“互聯網+”大學生自主教育課程,多組織家長會與家長溝通,讓他們了解互聯網世界,并會使用互聯網。另外,家長在家也應該多多自學網絡知識,從孩子的興趣入手,多了解他們的學習與生活,從小培養孩子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為他們創造精神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與學校共同努力,培養孩子的創業精神,培養他們的自強自立性。
其次是與孩子的相互溝通交流。家長在豐富自身互聯網意識,理解“互聯網+”技術的同時,也要多與孩子溝通想法,支持他們所作出的選擇。比如說自主創業,家長首先就要培養孩子擁有先進思想,特別是適應各種環境,并在各種環境中獨立處事的能力,要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大學生自主創業對現當代的學校、父母都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家長一定要做好堅強后盾,從情感上支持孩子,并利用互聯網技術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并為子女提供一定的創業意見,這樣的家庭支持有利于大學生開拓自主創業道路。
2.高校層面
高校是培養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重要基地,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校應該求變善變,從以下四點來完善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化路徑。
第一,改善學校軟硬件環境,為大學生提前營造創業環境,以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性。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校通過各種鼓勵政策結合“互聯網+”融合技術為大學生自主創業問題提出建議,比如鼓勵大學生去社會上尋求創業機會,探索與企業之間基于網絡平臺的合作模式以及建立具有“互聯網+” 技術經驗的教師指導團隊,開創互聯網創業課程、創業講座。總而言之,就是要圍繞“互聯網+”創業教育活動,開展一系列針對大學生創業培訓內容。
第二,高校內部要搭建大學生創業平臺,為他們拓展時間與空間,打造更多孵化基地,并通過互聯網搭建創業平臺,為學生提供優秀的創業項目和鼓勵性基金,讓他們通過企業創業運作過程,利用互聯網來近距離體驗商業中所存在的風險和市場運作實踐環境,讓大學生在校期間就具備自主創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第三,要培養大學生的互聯網思維,讓他們了解“互聯網+”各種傳統行業所帶來的全新效應。尤其是在IT轉化為DT之后,“互聯網+”背景下的大數據、云計算等科學技術也逐步走向成熟,高校應該加強課程中對學生互聯網思維的培養,引導學生自主創辦網站并實地考察市場,選擇適合他們的投資方式和運作項目,例如網絡運維、專欄編輯等。
第四,高校也要與社會聯合來完善大學生創業保障機制,建設互聯網平臺服務學生,滿足學生的各種需求,并同時加大校企合作扶持力度。比如說鼓勵大學生通過互聯網改善傳統創業模式,鼓勵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業的大學生并為他們實施稅費減免、支持小額貸款,加大對創業基地的扶持力度。而高校方面則應該實施一定的“彈性學籍”制度,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減少后顧之憂。
3.政府層面
政府應該基于“互聯網+”背景來優化目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創業環境及相關扶持政策,了解新環境的變化走勢,并明確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主要意向、需要以及創業業務形式。在不影響大學生創業路線的同時加入調控政策,幫助學生提升互聯網創業的有效性,并完善社會中大學生創業者的企業動態信息分析制度,通過有計劃的政策實施以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形勢判斷來給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最有效的信息支持和幫助。
4.個人層面
第一,基于大學生自主創業啟動資金困難、資源匱乏問題,首先可以基于“互聯網+”開設網店,它的好處在于大學生可以借助網店與其他高校的更多高校大學生進行溝通,進而慢慢積累客戶資源。再者,它也可以幫助大學生了解同齡人的消費習慣、消費水平和行為趨勢,更容易掌握“互聯網+”創業活動的諸多細節。例如目前的微店、淘寶都是這樣的創業模式,它們都能提高大學生互聯網創業的自主性。
第二,加盟連鎖互聯網創業平臺也是不錯的選擇,目前許多高校、社會企業都開設了這樣的加盟模式,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大學生早日實現自主創業夢想,幫助他們彌補在創業資源、渠道方面的劣勢。大學生加盟連鎖品牌,不但可以向別人學習經營技術與網絡技術,也能夠共享企業設備,投資少,門檻低。例如,可以在網上訂餐的餐飲業、可以為他人服務的家政服務業、印刷數碼業等都可以圍繞互聯網平臺及“互聯網+”技術展開,為大學生自主創業開拓思路,贏得更多發展機遇。
當“互聯網+”時代真正來臨時,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機會也會隨之增多,因此,高校、家庭、政府三方都應該把握住機會,為大學生自主創業保駕護航。堅持基于“互聯網+”理念持續創新,保證創業模式及創業道路的高水平、高標準,做到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創新,為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及創業精神鋪設新路。
參考文獻:
[1]李 琦.互聯網時代大學生自主創業淺議[J].文教資料,2015, (6):102-103.
[2]劉陳姣.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途徑探索[J].林區教學,2015,(2).
[3]芮國星.信息時代高校創業教育體系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