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老齡化”社會的不斷加快,社會上存在著“啃老”“棄老”“孝親”意識嚴重匱乏等諸多道德滑坡問題,因此人們把目光轉向了傳統孝道,人們希望通過對傳統孝道的批判繼承,借以實現傳統孝道文化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孝道文化;發展;局限性
中圖分類號:B823.1 文獻標識碼:B
1.孝道現狀令人堪憂
以孝道為核心內容的傳統文化正處于逐步淡化的境地,這是社會主義市場化的必然產物,當個人中心和自私自利等觀念橫行,棄傳統道德如棄物的時候,人們才逐漸從商業化的浪潮中感受到親情的寶貴;當然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未必都是糟粕,那么現代的新思想新觀念也不見得就是瑰寶,所以只有將二者結合,才能重建一種積極向上而有底蘊的正確價值觀。
而今,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人口老齡化。“代溝”是兩代不同輩分的人之間自然形成的一層隔閡。社會家庭關系的現狀是,很多子女在生活的過程當中,違背父母原有的觀點,有了新的看法而造成的觀念、思想、行為、習慣等的不同而產生的沖突。現今的青少年很少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還不夠完善,孝道以及孝道文化的重構,就變得尤為重要,但又困難重重。無論如何,孝道問題終究是一個重大問題,也是我們在探討傳統文化價值的時候,必須要回答的一個問題。現代中國社會親情的不斷疏離,導致中國現代家庭中的孝道問題逐步顯現,因此也很受人們的關注,例如,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一些子女普遍不愿意承擔孝敬老人和承擔社會義務。
2.孝道發展的當代困境
當今社會文化公認為孝文化就是“子孝”,不但強調子女對于父母的贍養義務,同時贍養內容從單純的物質供養發展向精神贍養擴展。當然,我國政府也于2008年開始建立全面的現代社會養老體系,并積極推行社會化養老。 然而這種新型社會養老體系更多表現為當代家庭養老的補充體系,除了體現社會保障思想對個人養老風險的保障,并沒有體現出更多優勢,其根本社會思想及文化,特別是其中實踐文化的內涵,即為年青一代對于父母一代的各方面承擔的義務關系。
建立新的孝道文化觀念體系,讓老人能夠老有所養是關鍵內容之一,同時是傳統孝道文化的基本要求,弘揚孝道文化目的是,理順兩輩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當今社會的現實下,老年人口的比重在社會當中越來越大,年輕一代的數量不斷減少,老年人迅速增多,事實上年輕人的社會負擔也在加重,再加上社會發展步伐加快,這些事實背后遮蔽的問題也就日益顯現出來。年輕人無力奉老,老年人失去依靠。老年人也曾經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現在他們退出生產領域,成為純粹的消費者,如果沒有他們,我們不會享有今天的社會生活,所以要從制度上保障他們的生活,另外還要保證他們享受今天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能夠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其社會群體處于同等的發展水平,這不單是我們社會發展的應有方向,同時更是老年人的基本權利。
作為子女的年輕一代,在社會生活當中,他們緊跟時代的步伐,能更好地接受新觀念和新事物,而作為長輩的老年一代,則大多保留著省吃儉用的傳統觀念,大多不愿意或者不能夠接受新觀念和新事物。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的不同,使得老年人與年輕人之間自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即便子女愿意贍養老人,這其中自然就有著社會發展帶來的新的問題。我們經常說:“尊老愛幼,父慈子孝”,但是這一觀念本質上應該是雙向的社會關系,父與子應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一起來協調理順這一關系。
3.新型孝道的發展方向
新型的孝道文化一定要建立在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現實的基礎上。因為只有符合當今時代發展需要,結合傳統孝道文化思想的精髓,新型孝道文化才能成為有生命力的新型思想觀念。如果對傳統孝道文化,更甚者對傳統社會倫理道德的思想觀念體系,不加鑒別,不予發展,一并強加到今天的社會思想體系當中,是很難解決當今中國的現實問題的。
尊敬與愛戴是新型孝道的基礎與核心。從根本真的角度來看,尊敬與愛戴是我國孝道文化乃至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所以,重新樹立新型孝道,就是要樹立子女對老人及長輩的敬愛觀念。在這一思想基礎上,再加以社會制度方面的保障,老年人的精神和物質需求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更多的滿足。
參考文獻:
[1]郭治楠.傳統孝道及其現代價值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4.
[2]魏英敏.孝道的原本含義及現代價值[J].道德與文明,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