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校黨的建設工作中,基層黨支部隊伍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支部干部則是黨聯系學生的橋梁和紐帶,關系到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順利開展。長期以來,這支隊伍建設成效顯著,但也存在隊伍流動大、待遇爭議化、培養分散化等問題。本文立足現狀分析其原因,提出構建具有理性、前瞻性的長效隊伍建設機制等創新途徑。
關鍵詞:基層黨組織建設;高校;學生干部;創新
中圖分類號:D267.6 文獻標識碼:B
一、高校學生黨支干部隊伍建設的現狀
(1)隊伍流動化。目前,學生黨支部干部一般由青年教師、專職輔導員和學生黨員兼任。兼任,意味著青年教師和專職輔導員往往是在擔負著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或者高強度的、繁瑣的日常學生管理任務的同時所開展的黨建工作,學生則是在繁重的學業壓力和突出的就業壓力之下從事基層黨務工作,這需要嚴謹的工作態度和突出的奉獻精神。支部干部頻繁更換的情況在高校基層黨組織普遍存在。
(2)待遇爭議化。盡管高校基層黨建事務在黨的建設中十分重要,但支部干部隊伍的待遇往往與其重要性遠不成正比。擔任支部書記的教師,多數高校既無行政級別的認定,也無專項工作量的認定和勞務計算。而擔任支部副書記和委員的學生干部,在校、院系、班級的獎勵體系中也經常處于被忽略的尷尬境地。
二、學生黨支部干部隊伍建設瓶頸的原因分析
(1)制度建設不完善。一是選拔、教育、培訓制度不夠完善,院系層面的黨總支或黨委的管理培訓制度完備精細,學生支部的教育培訓有時處于自主無序甚至是真空的狀態,以致一些支部干部不會干。二是激勵機制未有效建立,存在不愿干的現象。兼任支部書記的青年教師、輔導員因學歷提升、職稱晉升、科研壓力等因素不堪重負,缺乏鉆研基層黨建業務的外部激勵動力和內在精力。學生干部評價機制未將黨支部干部的工作納入評獎評優的考評體系。三是監督機制不夠完善,學生支部干部的工作效率、工作態度缺乏民主評議和群眾監督,工作中出現隨意干的現象。
(2)宣傳引導不足。宣傳工作常被人們稱作是糧草、喉舌、利劍,其在高校學生支部基層工作中依然如此。干部隊伍的樹立典型、表彰先進、爭先創優等基層要務,是否在廣大師生中得到廣泛宣傳,獲得關注和參與,讓更多的人了解學生支部黨建的概況,認識干部隊伍的地位;是否獲得更多的支持,激發支部干部隊伍的工作熱忱,從而縮短成長周期,提升隊伍整體素質,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宣傳引導的力度與方法。
(3)創新手段欠缺。一方面學生黨支部干部自身對所在工作崗位定位不明確,對其職責不夠了解,加之存在大學生黨員重早期考察輕后期監督、管理多過教育、進入難而少退出等現象,使支部干部將主要精力用于黨員發展、檔案管理等程式化的事務上,除去根據臨時下發文件進行政治學習、發展新黨員、召開支部會等,就感到沒事可干。另一方面,新媒體早已深刻廣泛地影響著學生黨支部干部的學習、認知方式,而其在基層組織的學習、活動、管理等依然主要靠實時實地聚眾開會等方式進行,創新的勇氣與實踐經驗相對缺乏。
三、創新維度
從高校學生黨支部的特點來看,當支部干部隊伍的流動性、兼職化和年輕化等特點還將長期存在時,既要突破瓶頸,又不能全盤批判。因此,創新途徑可以從以下維度實現。
隊伍建設理念上,借鑒現代管理學科學化管理的三層次思維,支部干部的選拔、培養和管理實現規范化、精細化和個性化,實現政策、經費、人事的制度一體化,人才培養、創新教育與基層黨建的一體化,各專業、各層次、各節點的分層分類和個性化相結合,做到因利從權,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構建具有理性和前瞻性的長效隊伍建設機制。作為青年優秀分子及其領頭人的黨支部,隊伍建設既要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又要著眼于解決當前的困境,更需放眼未來與全局,具有批判和反思的理性,又要有超越當下的前瞻性,這樣才能走出避免滯后性和被動性。
參考文獻:
[1]盧軍霞,劉 翔.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有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9):50-53.
[2]王華路,吳 艷,張朝舉.自媒體時代高校黨支部書記選優配強工作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5,(9):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