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為指導思想,培養社會需要和具有專業理論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體現院校心理健康教學的專業性、促進心理健康專業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很多院校發展的首要目標。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就如何明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本文從培養模式、課程的設置、實踐能力的培養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
關鍵詞:心理健康;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識碼:A
1.創新教育理念
更新傳統的教育觀念,探索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學生個性和內在動機的形成,具有創新意識是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要求能排解恐懼、害怕、孤獨、不自信等不良情緒,形成健康的人格。從而促使教師在創新理念的指導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創新教學課程以及模式,創建完整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和發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潛能。
2.優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
要培養心理健康教育應用型人才的專業能力,就當前的公共心理學課程來說,必須加以優化。很多學校的心理學課程只有普通心理學,即使條件較好的學校也只是增加了心理咨詢而已。另外由于教師師資隊伍的缺乏和質量問題,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想承擔起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擔,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本文針對這些問題在心理學教育課程體系的分類和原則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1)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呈現基礎性。根據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在培養學生增強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應注重素質的培養。打破以往培養心理學應用人才時只向學生傳授心理學知識的模式。對于教師而言,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而后再進行知識的傳授,這對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很大幫助。由此可見,在課程方面,應結合專業的理論知識,增加通用基礎知識,比如設置思想文化課程,包括大學語文、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馬克思列寧主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學等。優化基礎課程,讓學生學到更廣泛的知識,從而具備良好的基本素質,同時能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今后更好地學習提供了平臺。
(2)以強化課程的目的強調應用性。心理學教育課程要和學生實際的職業發展聯系起來,再結合生活學習中產生的心理問題,強化課程的應用性,如此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在心理學教育中的應用技能。依據教育的需求和目標,可以將課程分為各種不同的模塊,比如素質教育課程、專業理論課和實踐課程等。在專業課方面可以根據現有的教材進行延伸,增加一些課程內容。其中在專業理論課程里面又可以分為基礎專業課和技能專業課程,基礎課是教育心理學、基礎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等多方面的課程。專業的技能課可以根據社會的需求,分必修課和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本身的知識水平和興趣自主選擇選修課程,專業應該盡量避免課程之間在內容上的重復,并且應該以專業性為主去設置。
3.改變教學方式,培養創新思維
教師在教學方式上需要改變觀念,轉變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了解和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正確地加以引導。學生或者因為學習壓力,又或者因為生活家庭原因,都有可能產生心理問題,這種情況因人而異,承受力強弱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會不同。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發揮學生的主導意識,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知識的傳授者,創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在反思、創新學習中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4.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學生的心理素質會在學校各類社團中和社會實踐中得到完善。教師應該有目的地組織一些課外活動,把專業和實際生活相互結合,經過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中注重讓所有學生去參與進來,以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意識,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真正做到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自主學習。也可以邀請專家教授進行講座,促使學生通過專家的經驗介紹和體會,學會自我審視、自我反思,從而完善自我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究其本質而言,以心理學健康教育的理論思想為根本,為實現持續不斷地供應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而形成的穩定的人才培養組織形式和教育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胡志海.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7).
[2]方翰青.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實踐技能培養的思考[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