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在多年的基礎教育中一直被忽視,然而大學教育更加強調其引導性、開放性與自主性,所以在高校教學中進行美育是可行與必要的。針對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單純理論鋪述難免乏味,結合具體歷史事件與人物形象開展教學,易產生視聽覺上的震撼。尤其在“互聯網+”時代下,我們可利用新媒體與教學方式相結合方法,通過影片教學、MOOC平臺、微信(博)公眾號的模式,與學生共同學習交流。
關鍵詞:互聯網+;美育;歷史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K25;G12 文獻標識碼:A
在對中國近代歷史的學習中,對歷史的整體性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將歷史教育與審美教育相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1.美育的含義
關于美育的定義,學術界并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通常我們所理解的美育,即為審美教育,旨在培養個體的審美能力。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說”,亦是中國提倡“美育”第一人。他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塑造健全的人格,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2.美育在大學生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大學生行為思想方面都區別于中學生,尤其是自我獨立意識逐漸增強。在多年高強度的理論灌輸的狀態下,進入大學后,易產生一種排斥理論教育的心理傾向。把美育融入歷史教學中,運用具體人物形象、歷史事件,讓學生在不自覺中引起共鳴,達到思想理論教育的目的。對比現當代世界、中國社會狀況,有助于學生了解歷史,同時培養他們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1)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再現,得到心靈上的震撼與道德情感上的陶冶。我們不光要學習探討在特定歷史時期下的歷史事件在政治、經濟、外交與文化層面上的影響的不可避免性。從個體情感的角度去體會歷史人物內心的情感歷程。
(2)通過對人物活動的觀察,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在中國近代史中,歷史人物多以悲劇收場,歷史中的悲劇反映了先進社會力量在嚴重實踐斗爭中的苦難或死亡,雖暫時被壓倒,但終究歷史會沿著前進的道路發展。因而歷史人物的悲劇性會給人一種特殊的審美情感,即在審美中產生一種痛苦之感,這就是悲劇的崇高感。
3.高校近代史教學中美育的途徑與方法
成長于網絡環境下的“90后”大學生,普遍存在追求效率化、認知思維敏捷、崇尚平等自由與思想活躍等心理特征。簡單地對課程知識點進行理論講述,難免顯得枯燥乏味。關于近代史的內容與知識點,學生通過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可輕而易舉獲得。然而審美教育卻是這些網絡信息平臺無法替代的。
把審美教育融入理論教學中,有利于“90后”大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中國近現代歷史都是由重大事件串聯而成,而歷史事件又離不開具體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說人格美往往是體現在重大的社會性行為中,特別是特殊情境中的人格價值。尤其是近現代歷史上悲劇性的失敗和毀滅具有其特殊的審美性,以及社會新生力量與舊勢力矛盾沖突下所形成的一種崇高的美。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教學方式也應作出相應調整。
(1)影片教學。通過電影紀錄片形象生動地再現還原歷史事件并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如紀錄片《甲午甲午》《回望梁啟超》,電影《鴉片戰爭》《辛亥革命》《建黨偉業》與《建國大業》等。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網絡學習平臺。Coursera、Udacity、edX、中國大學MOOC,以上都為大型開放式網絡平臺,而且都有相應的手機客戶端,方便為“90后”大學生提供便利的學習方式。同時還有微信、微博公眾號等平臺,如重說近代史、近代史研究等,每天都會推送相關有趣的歷史事件以及背后不為人知的真相等內容。
“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可見在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中進行美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對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有著重要作用,應該把它作為歷史教學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使之不斷完善,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同時,亦要把教學內容與當下相結合,緊跟時代,更好地完善歷史教學。
參考文獻:
[1]陳宏對.試論高校中國近代史教學中的悲壯美育[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1999,(1):84-86.
[2]張小平,邵雅利.網絡時代下的“90后”大學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創新[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2):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