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1997年以來我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研究的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的考察,對我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界定、類型、價值、目標、體系、管理、建設、改革與發展、基礎等方面進行了述評,進而探究近年來我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研究的特點與不足,并對其未來發展作出期待和展望。
關鍵詞:公共藝術課程;研究背景;研究內容;反思;展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我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研究的背景
王偉廉將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與教學的研究歷程分為經驗主導階段(1952—1966年)、理論探索階段(1976年—20世紀80年代末)、理論初建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1997年)和理論發展階段(1997年以來至今)等四個階段,并指出前三個階段的研究在實踐方面存在課程概念的混淆導致實踐的混亂、重課程條件輕課程實質、重微觀課程輕宏觀課程等三個問題;在理論方面存在教學計劃與培養方案的編制技術涉及較少、其他學科資源吸收少、方法論基礎薄弱等三個問題。
二、我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研究的主要內容及其評析
1.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界定
如前所述,前三個階段的研究中,存在著“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概念混淆的問題。進入理論發展階段之后,研究者以對“課程”的理解為起點,進而將其置于高等教育這一特殊情境之中,對“高校公共藝術課程”作出了見仁見智的界說,主要集中于出版的以“高等教育學”命名的各種著作中。
2.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價值、目標與基礎
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價值是作為客體的高校課程的存在、作用及變化符合一定主體(即高校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會)的需要及其發展,主要表現為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而通識課程是實現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價值的有益途徑。我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目標存在著課程目標與知識經濟社會、信息社會對人才培養目標不相適應的問題。進入第四個階段之后,我國課程研究者開始就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基礎進行研究,主要代表有王根順,他就高校課程的文化學基礎、哲學基礎、社會學基礎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我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研究提供了多維度、多視角的研究方式。
3.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
近年來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的研究,理論上存在對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的實質沒有嚴格界定的問題;實踐上存在課程建設固定化、淺表化、模式化等問題。就具體的研究內容而言,主要集中在精品課程建設、課程群建設、課程資源開發等三個方面。
三、我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研究的反思
從研究主體上看,我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研究的主體不僅有專門的課程理論研究者,還有一些是課程實踐活動中的一線大學教師以及高校行政人員,甚至一些高等教育領域之外的人都開始參與到我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研究之中,顯示了對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日益關注。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研究主體的多元化帶來了一些研究質量問題的同時,也為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研究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研究動力。
從研究對象上看,我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研究的范疇不斷擴大,基本涵蓋了課程研究的各個領域。
從研究視角上看,我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研究的視角不斷拓寬,開始采用哲學、社會學、文化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的視角,并已經開始嘗試著整合其他學科的資源。
從研究方法上看,我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研究不僅有純粹的理論思辨,還開始進行一些范例研究和實證研究。
從研究成果上看,我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不僅使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理論不斷趨于穩定、成熟,而且為我國高校課程的實踐提供了指導和參考。
綜上所述,從宏觀層面來看,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缺乏學理性研究;第二,對實踐關注不夠。從微觀層面來看,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研究投入不足;第二,方法論基礎仍未突破,仍未形成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研究的獨特范式;第三,公共藝術課程相關概念仍存在界定混亂問題,缺乏系統性。
參考文獻:
[1]劉 紅.通識課程:實現高校課程價值的有益途徑[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11): 51-52.
[2]蔣曉紅.關于高校課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5,(33):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