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一些大學生存在不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心理,這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教師作為思政課的主導者,也作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傳播者、引導者和組織者,應該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分析大學生對思政課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通過多種途徑對其逆反心理進行干預。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生;調適;逆反心理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思政課逆反心理是指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某些原因而對思政課產生抵觸的心理,進而產生與教育目標相悖的情緒和行為傾向。大學生對思政課的逆反心理表現在三個方面:對思政課內容的懷疑和排斥,對思政課教師的冷漠和反感,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否定。而造成大學生產生思政課逆反心理的原因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良的社會思潮的影響
首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人們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精神方面的需求;其次,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思潮涌入我國,當代一些青少年深受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的影響;最后,信息化時代的全面到來,大眾傳媒在為人們提供方便與快捷的同時,也加速了負面效應的傳播。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并不成熟,不能辯證地看待社會上的負面影響。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問題
首先,高校思政課的教材和教法方面存在內容陳舊、方法單一的問題,與學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水平有些不符,難以使學生產生共鳴。其次,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缺乏應有的素質,使學生對其產生抵觸心理,從而泛化到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逆反心理。最后,高校思政課的設置存在問題,思政課作為一門公共課,為大班授課方式,且考查難度明顯低于專業課,因此學生不會對思政課加以重視。
三、大學生的個性和心理特征
作為青少年的大學生(以青年偏多)處于發展的第二加速期,他們的身心發展并不平衡。大學生一般以成人的高度來看待自己,但在很多方面達不到成人的水平,受到生理、心理、社會性發展不平衡的內在因素的制約。年輕人好奇心強、好勝心重,且反抗心理普遍存在,對成人的說教指導、批評指正存在嚴重的反感和不滿情緒,逆反心理會由此加深。
四、探索教師調適大學生思政課逆反心理的途徑
1.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
教師的素質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決定作用的因素,作為一名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自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師應該加強自我教育,提高自身修養。教師的人格力量是調適學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2.轉變教學觀念,促進課堂科學化和藝術化
作為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必須樹立新型的教學理念。第一,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體現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思政課教師應該把學生作為教學中的主體,了解學生的需求,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第二,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思政課教師要將社會焦點與思政課內容相聯系,對重大的社會事件和現實問題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
3.改善教育方式和內容
思政課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以講授和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和機會,使他們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看法,以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提升學生參與的樂趣,做好以上工作,自然會減少其逆反心理。
4.協調各方對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
教師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導者,除了要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還要注意協調家庭、社會等方面對他們思想觀念的影響,家長的溺愛和放任在一定程度上會不利于孩子正確的人生觀的形成,社會的負面事件也會導致大學生出現錯誤認知和觀念。因此,教師要規避其他方面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不良影響,使家庭、社會與學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相一致,學生的逆反心理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環境基礎。
參考文獻:
[1]肖昕華.論高職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逆反心理及調試[J].高昌高專學報,2010,(4):128-130.
[2]彭 潔.逆反心理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影響[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11, (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