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黨外知識分子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對于社會主義事業的長久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本文在分析高校黨外知識分子政治認同的意義的基礎上,剖析了高校黨外知識分子政治認同的現狀,并以此提出了增強高校黨外知識分子政治認同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黨外知識分子;價值認同;政治認同
中圖分類號:D613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康 菲(1981—),女,遼寧沈陽人,講師,沈陽藥科大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統戰理論。
通訊作者:劉向紅(1965—),女,遼寧沈陽人,教授,沈陽藥科大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統戰理論。
一、高校黨外知識分子政治認同的意義
1.有利于發揮高校黨外知識分子的教育引導作用
高校黨外知識分子在人數上相對集中,且一般為學科帶頭人或知名學者,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直接與廣大的青年學生接觸。他們在教學中所傳達的觀點、思想都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
2.有利于更好發揮黨外知識分子的作用
高校是國家先進理論和技術孵化與傳播的搖籃,承擔著推動整個社會進步的重大責任。很多科研團隊都是以一批黨外知識分子為骨干,因此,他們對政治的認同與否,直接影響到其能否安心研究及能否培養出更好的高精尖人才。
3.有利于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
高校黨外知識分子大多為某個領域權威人物,對社會經濟有著獨到的見解和看法,具有獨到的觀察力與影響力。同時,他們政治敏感度高,參政議政意識強烈。因此,應讓既有能力又有想法的高校黨外知識分子參與到決策過程中來,可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
二、高校黨外知識分子政治認同的現狀
1.社會因素
政治認同度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正面因素刺激的同時,社會負面因素的存在起著相反的作用。市場經濟環境下,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潮不斷蠱惑、侵蝕部分黨外知識分子,使得其偏離正確的政治價值取向。
2.歷史因素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經歷了一段曲折的探索過程,知識分子沒有得到充分地重視,雖然之后知識分子的地位已恢復正常,但要消除這種心理陰影仍然需要時間。與此同時,新文化運動以來,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矛盾一直存在,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存在較大價值差異,對于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來說,容易產生困惑。
3.個人因素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高校黨外知識分子政治認同陷入困境,其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一直以來對于教師往往側重于業務素養的提升,而對其政治修養重視較少。在實際工作中,業務素質直接關系到個人前途、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等,而政治生活則大多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校園環境與社會現實的差異,也使得一些知識分子遭遇困境。
三、提升高校黨外知識分子政治認同的路徑
1.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高校黨外知識分子具有高度政治敏銳性,懷抱著政治理想,但他們的政治理想與認知往往建立在想象的基礎之上,一旦與現實接觸,容易產生落差感。因此,要提高高校黨外知識分子政治認同度,首先需要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改善社會風氣。
2.完善統戰工作機制
領導班子要帶頭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統一戰線的理論、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等,帶頭參加相關活動,結交黨外朋友;形成堅持黨委的統一領導、統戰部牽頭協調的工作格局,在實踐工作中改進工作方法,循序漸進地增強黨外知識分子的政治認同感。
3.創新工作方式
在工作思路上,結合新常態下的具體環境特點,營造寬松的工作氛圍。在工作方式上,將思想引導與關愛群眾生活結合起來,將統戰工作與學校發展密切結合起來,搞好凝聚人心、暖人心、穩人心、得人心的活動。在工作載體上,結合“互聯網+”等技術,及時準確地把握高校統戰人員的思想動態,達成政治共識,逐步提高統戰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1]賀 鑒,宮高杰.論“新常態”下的高校統戰工作[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4):37-39.
[2]羅寶成.論高校統一戰線政治引導工作機制的創新[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3):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