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我國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現狀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后,發現我國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還存在一些問題,離教學課程改革所要達到的目標仍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加大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的改革力度?筆者作為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的一線教師,對深入進行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進行改革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電子信息專業;課程改革;新理念;工學結合
中圖分類號:TNO1;G712 文獻標識碼:A
1.從改變思想觀念出發,形成高職院校電子信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
電子信息類行業有范圍廣、發展迅速等特征,在制訂與行業相適應的專業課教學規劃之前,應該充分考慮培養目標和就業所需要的技能,體現出與時代接軌的觀念,以貼近企業和市場的需求。同時,把高職教學的特點加以考慮,觀念要突出技能培養,找準定位,從而使畢業生能夠適應市場的需求,占領就業市場。以市場為導向的思想教學觀念是高職院校電子信息改革的新理念。
2.重視就業和能力,變革高職院校辦學模式
高等職業院校要對電子信息專業進行改革,首先就需要變革高職辦學模式,重視就業導向和能力培養,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筆者通過調查發現,電子信息類企業希望招收品格優良、專業上一專多能、有很強適應能力的高職畢業生。因此,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根據企業的需要來調整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和辦學理念,重視企業的觀點,按照市場的需求培養學生。實行針對性的培養方式,突出強調實踐技能,專業設計從企業的需求出發,制訂出合適的教育模式。
3.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改革的具體方式
(1)進行課程設置體系的改革,引入“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是高職院校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之一。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打開了學校學習封閉的大門,使學生直接與企業接觸,直接與畢業后的工作接觸。要深入開展課程改革,首先就要進行課程設置體系的改革。“就業難”一直都是我國的社會問題,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學校培養和企業需求不匹配,學生在學校學習到的知識技能并不為企業所需要。如果進行課程改革,讓企業參與課程的設置,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解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滿足企業和社會的需求。
(2)強調模塊教學方式,基礎、發展兩不誤。高職院校進行模塊教學,對不同層次的知識進行較為明確的分區。學生學習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把基礎扎牢之后,再對重點內容進行強調和加強,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當前教學內容整體性、邏輯性不強的問題。具體來說,板塊一可以安排文化基礎課程,對學生進行基礎的通識教育;板塊二可以安排專業課程的基礎學習,重點抓住專業基礎的理論知識與基礎操作技能的學習;板塊三可以安排專業課程,對電子信息中最實用的知識進行講解。
(3)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注重學生能力的提升。在教學方面,對傳統的教學方式的改革,可以選擇案例教學法、任務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等作為創新的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法就是明確教學目標,針對問題在實際生活中進行實際操作,做出真正的完整的案例。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鍛煉學生處理實際情況能力,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何為任務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的基本的特征就是布置任務由學生課下完成,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使其能力得到提升。而情境教學法可以通過情境的再現來進行新課的教學,這對電子信息課程很有效,這樣的教學方式也值得提倡。
(4)高職電子信息類專業實踐課程的具體內容。實行板塊模式,具體的課程設置可以這樣進行:在基本能力訓練階段,以項目、產品為主要內容,通過對元器件、常用工具和焊接操作等具體內容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然后掌握基本電路理論之后,進行單元電路和模塊分析、設計及操作。最終把每個單元知識聯系起來,對基礎電子產品的整個過程加以設計與開發,把電子產品的設計、整理和調研方法綜合起來,形成完整的電子產品的研制與開發體系。
總之,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改革對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很有意義,我相信深入開展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的改革將會培養出更加適合社會、符合市場需求的勞動人才。同樣,在這一領域進行深入改革也將提高我國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讓學生更好地就業。
參考文獻:
[1]馬立軍.高職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實踐[J].大眾科技,2013,(4).
[2]李 鋒,田雨波.電子信息類“專業導論”課程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