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知隱喻與翻譯實用教程》(葉子南著,201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一版)首次以教科書的形式將認知隱喻翻譯觀引入翻譯教學,也是專著與教材嫁接的一個成功案例。本文分別從教材和專著的特點對該書加以評價,并指出了該書中的一些亮點。
關(guān)鍵詞:專著;教材;認知隱喻;翻譯實踐;翻譯教學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認知隱喻與翻譯實用教程》(以下簡稱“《實用教程》”)是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葉子南教授于2013年7月所著,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著作。該書匠心獨運,亮點頗多。本文從翻譯教材撰寫角度對該書加以分析與評價。
一、翻譯專著與教材的特色
就內(nèi)容而言,該書“以學習者為中心”,既具學術(shù)性,又兼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該書直擊現(xiàn)實——“接觸過大量翻譯理論的學生在翻譯的準確性方面并沒有顯出優(yōu)勢,相反有時還會被宏觀理論所牽絆,在翻譯時作出錯誤的選擇”。[1]作者在書中交給讀者一個實用的顯微鏡——認知隱喻翻譯觀,即從認知隱喻的視角來觀察英語原文,洞察細微,實現(xiàn)精確的理解,權(quán)衡翻譯策略,最終把握譯文的準確性。
“準確性”是貫穿全書的一條隱形線索。作者以豐富的實例闡明如何才能做到“準確”,還不忘防止過度“精確”。關(guān)于“準確”,他還運用皮姆提到的“夠好了”(Good Enough)理論、高危險和低危險的概念,質(zhì)疑了“處處需準確”的翻譯策略,啟迪讀者重新思考“準確”的含義。誠如作者所言,“沒有一種單一的方法可以解決翻譯中所有的問題,而認知隱喻翻譯觀當然也僅是意在補充,而非取代”。[2]從更多角度分析文本,可以幫助譯者更準確地把握文本,進而采用更符合語境的翻譯策略。[3]
近年來,中國翻譯界學者在探討將認知隱喻的研究成果與英漢翻譯研究相結(jié)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劉法公、肖家燕、張蓊薈、張光明、劉翼斌等人還出版了相關(guān)專著。這些專著大多數(shù)是由博士學位論文演變而來的,最初的讀者對象往往是作為同行的專家學者,其主要目的在于展現(xiàn)作者的博學多識以及在該研究領(lǐng)域的獨到見解,重在一家之言,凸顯其學術(shù)價值,而非供翻譯教學使用。《實用教程》是我國第一部從認知隱喻視角來編寫的英漢翻譯教材,因此,該書的獨具特色之處十分值得研究。
1.作為教材的特色之處
教科書除了可讀性,還必須具有可教學性。[4]具體來說,相對于翻譯專著而言,翻譯教材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①主要是教學工具,為教學服務(wù);②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反映主要統(tǒng)轄翻譯實踐的翻譯原則;③內(nèi)容比較全面,“從一般的原則,到具體的指南、建議和提示”,[5]包括翻譯策略、至少兩種語言之間的相似點和差異以及各類題材的翻譯練習等;④應該為學習者提供信息, 具有可操作性和啟發(fā)性,為學習者留有一定的自主學習空間。
綜觀全書,《實用教程》的翻譯教材特色十分明顯,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正在聆聽一位資深教授的悉心指導。第一至六章每章最后均設(shè)有“本章內(nèi)容概要”“主要閱讀材料”“思考題和練習”等。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主要閱讀材料”一節(jié),這一節(jié)內(nèi)容并非單純羅列書名、篇名及作者,而是結(jié)合作者的閱讀體驗,推薦不同的著作和篇目來讓學生有重點地閱讀,有述有評,照顧了讀者的不同需求。第二章的“概念隱喻跨文化案例分析”一節(jié),指出英漢概念隱喻有時可能近似甚至相同,并提出完全或部分按原文直譯的方法通??尚校x者可以清晰地從中找到具體的操作程序。第七、八、九章則完全是翻譯實例分析,分別以單句、段落和篇章為重點,漸次展開,具體演示結(jié)合認知隱喻知識的翻譯策略和操作手法。
另外,該書還專設(shè)一個附錄“供分析和翻譯用的英文原文”,分為句子和短文兩個部分,特意給出了練習指示,即“原文語境定位”“翻譯目的假設(shè)”“搜尋文中隱喻”“確定隱喻價值” “制定翻譯策略”和“提供翻譯文本”六個步驟,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和極高的實用價值。這些練習有助于解決“理論知識沒有內(nèi)化(internalized)”的問題。書末的“起于心還是緣于物(代后記)” 更是意猶未盡,令人回味無窮,掩卷深思。
教科書需要的是一種對視覺和聽覺都沒有過高要求的“平易語言”,同時應該為撰寫方面的斫輪老手,深諳此道?!秾嵱媒坛獭繁辛似湟回灥膶懽黠L格,“即用淺滿足視覺和聽覺的審美性要求。[6]葉子南先生可謂翻譯教材顯易懂的文字將翻譯理論通俗化”。[7]作者還很善于運用比喻來講解高深的認知隱喻理論,讀之令人茅塞頓開,“從隱喻角度看譯者的表達”一節(jié)中“關(guān)節(jié)點”和“庖丁解牛”的譬喻更是精彩之處,形象生動,便于理解。因此,盡管該書有大量認知隱喻理論術(shù)語,但讀時并不枯燥乏味。
2.作為專著的特色之處
專著是專門就某一學科領(lǐng)域或某一研究對象進行比較全面、系統(tǒng)、深入論述的學術(shù)性科學著作。[8]許多教科書正是在專著的基礎(chǔ)上編寫而成的,集中了專著的精華。雖然兩者在論述上都具有全面、系統(tǒng)等特點,但學術(shù)價值大不一樣。教科書的內(nèi)容一般是已成定論的事物,具有概括性、指導性;而專著并非都是定論的事物,它具有探索性、權(quán)威性。[9]
《實用教程》呈現(xiàn)的是葉子南先生對認知隱喻研究關(guān)注十年之久(見該書前言)厚積薄發(fā)的原創(chuàng)研究成果。該書與坊間眾多翻譯教科書截然不同,并未因為“要考慮到理論要點的涵蓋面、翻譯技巧的周全性”而對翻譯學相關(guān)知識盡可能地面面俱到;它是在翻譯教科書中“進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一家之言”。全書只集中探討認知隱喻與翻譯研究的結(jié)合,以專題研究的方式從一點突破,提出了“認知隱喻翻譯觀”,無疑該書也是一本翻譯專著。
學術(shù)著作所包含的科學研究成果,一般要以理論形態(tài)公之于世,也就是說,必須按照通行的學術(shù)規(guī)范進行論證,觀點要鮮明,邏輯推理要嚴謹,論據(jù)要充分,并按照一定的體例(如引證要有出處,書后應附有參考書目、索引等);[10]而且,學術(shù)著作要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取得獨創(chuàng)性、突破性進展,對某一領(lǐng)域的知識有所擴充,對某一領(lǐng)域的理論有所推進。[11]因此,學術(shù)著作通常都少不了文獻綜述。
《實用教程》全書符合通行的學術(shù)規(guī)范,具備翻譯專著的相關(guān)要件?!胺g對等原則簡述”“認知對等概念的提出”“翻譯目的視角簡介”“前景化概念的提出”“前景化概念的發(fā)展”等均具有文獻綜述性質(zhì)。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有關(guān)認知隱喻的文獻可謂卷帙浩繁”,但作者能夠擷英咀華,僅用短短兩章47頁的篇幅便對與翻譯操作有關(guān)的認知隱喻理論作了綜述和梳理,讓讀者能窺一斑知全貌,弄清楚紛繁復雜的認知隱喻基本知識和概念。
更重要的是,學術(shù)著作的“理論表述自成體系、自圓其說,而不是一些孤立、零散的格言、定義或隨感等”。[12]葉子南在《實用教程》中所提出的“認知隱喻翻譯觀”正是這樣一種能“自圓其說”的理論。論述時,作者尋根溯源,直接從認知語言學的奠基著作中尋找理論依據(jù),善于通過各種例子引導讀者利用這些認知語言學理論和方法來識別隱喻,并判斷隱喻的價值。作者以為翻譯研究服務(wù)為宗旨,對認知隱喻理論進行消化吸收,始終從中國讀者的實際出發(fā)進行論證和闡述,不盲目復制英美認知隱喻書籍中的現(xiàn)成例證,而是充分立足本土,盡量用中國的例子來闡釋認知隱喻理論。所舉的隱喻例子主要以中國讀者熟悉的場景和話題為基礎(chǔ),比如“婚姻的長跑”“老板這樣把員工蒙在鼓里”“受到冷遇”“真是根竹竿”“你們太左了”“這小子上去了”等,此類例子在書中俯拾即是,容易引起讀者共鳴。
全書雖以影響最深遠的奈達功能對等翻譯理論作為主線,兼及目的論,但對紐馬克、皮姆等西方著名翻譯研究者的理論也著墨不少。其中特別提到了皮姆最近提出的自然對等(natural equivalence)和方向?qū)Φ龋╠irectional equivalence),體現(xiàn)了作者緊跟學術(shù)前沿、與時俱進的學術(shù)態(tài)度。
另外,作者在論述翻譯理論時,并非唯西方翻譯理論是從,而是辯證思考,兼顧中國本土譯論。例如,在“注重宏觀對等的文學翻譯理論”一節(jié),為了論證文學翻譯盡量不要釋義,作者引用童元方先生的觀點,來佐證中國文學翻譯理論中也有人注重宏觀對等,并不贊同微觀對應,文學翻譯不是要在細節(jié)上求得對等,而是力求在總體上獲得等效。在“過于準確的致命弱點”一節(jié)論述要防止過度“精確”時,作者還以錢鐘書的“化境論”作為論據(jù)。就認知隱喻翻譯觀而言,看似篇幅不多的中國翻譯研究者的觀點在翻譯操作層面的指導意義似乎更大,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盡管《實用教程》兼具教材和專著兩方面的特點,但全書并未采用學術(shù)語言,因為學術(shù)語言的適用讀者群主要是專門做研究的專家學者和理論水平較高的讀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該書也可以說是一本用通俗的教科書語言撰寫的學術(shù)專著。但該書的學術(shù)價值會明顯高于一般翻譯教科書,具有較高的翻譯理論水平和翻譯研究深度,拓寬了翻譯研究的視野。
二、 專著型的翻譯教材
既具教科書的特點,也具有學術(shù)專著的特點,正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盡量把它設(shè)計成一本教科書,而不是理論專著”,這在翻譯教科書中是罕見且難得的。葉子南先生使翻譯專著與教材成功地實現(xiàn)了嫁接。
這種做法的意義何在?學術(shù)著作的內(nèi)容通常是對某一專門學科有一定深度的專門研究,其受眾面往往局限于少數(shù)專業(yè)人士。[13]加上要采用不是所有讀者都喜聞樂見的學術(shù)語言,并且發(fā)行量和銷售量有限,因此難免會“專業(yè)性強,受眾面小”。[14]而教科書或教材的語言一般都通俗易懂,發(fā)行量和銷售量大,則會讀者多,受眾面廣。如果新的翻譯研究成果以這種專著與教材嫁接的形式推出,則有利于新的翻譯理論或思想的快速傳播和普及,更能便于讀者在翻譯教學或翻譯實踐中檢驗該理論的有效性與不足之處??傊秾嵱媒坛獭房胺Q是專著與教材的成功嫁接,戛戛獨造,屬翻譯教材中獨具特色的一本,值得向翻譯研究者和各類翻譯愛好者,特別是翻譯專業(yè)或翻譯方向的教師和學生推薦,相信一定會有益于廣大讀者的翻譯教學與實踐。
參考文獻:
[1][2]葉子南.認知隱喻與翻譯實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7]葉子南.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第三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4][6]石 鷗,石 玉.論教科書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4).
[5]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1988.
[8][9]陳月梅.“專著”淺議[J].黑龍江圖書館,1987,(5).
[10][11][12][13][14]吳江江.學術(shù)著作特征與出版政策研究[J].出版廣角,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