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棟
豬肉價格的上漲是由供給減少導致的,而菜價上漲只是短期因素,但這兩者在2016年初的疊加效應并不意味著通貨膨脹的到來
2016年春節以來,中國城鄉市場的豬肉和蔬菜價格漲勢頗令人關注。
國家統計局2016年4月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豬肉價格漲幅28.4%,鮮菜價格則上漲35.8%。而大蒜、大蔥等個別蔬菜小品種的價格甚至翻了數倍。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金豬農業園,養殖人員正在投放飼料
2009年以來,中國農產品市場價格一直相對穩定,到了2016年初豬肉價格和蔬菜價格卻突然異動。與此同時,2016年1月以來,中國新增人民幣貸款大幅增長。有人據此認為,新一輪全面通貨膨脹即將到來。
事實果真如此嗎?
供給減少導致豬肉價格上漲
和蔬菜價格在2016年2月的漲勢不同,本輪豬肉牛市實際上早在2015年3月就已啟動。
2015年3月初,中國生豬價格在長達半年的逐步下調后,出現了2007年以來豬肉價格的第二次低谷,生豬單價跌破了每公斤11元。這個價格意味著中國大多數生豬養殖場已處于嚴重虧損狀態,每出欄一頭豬將虧損300~400元。
生豬市場的盈虧平衡線的關鍵是看“豬糧比”在6:1以上還是以下。通俗來講,“豬糧比”就是生豬與其主要飼料玉米的價格比。假設玉米價格為每噸2500元,6:1的豬糧比就意味著生豬價格是每公斤15元。也就是說,在玉米價格每噸2500元,生豬價格如果低于每公斤15元,那么全國多數豬場將處于微利、持平乃至虧損狀態。
而在2013年1~3月,中國生豬價格大部分時間處于6:1的“豬糧比”之下。也就是說,在此期間,中國大部分豬場在大部分時間里處于虧損狀態。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生豬養殖業最漫長的虧損期。
但2015年3月,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生豬價格突然大幅上漲,2015年3~8月,生豬價格從每公斤11元上漲到了每公斤18.7元。后又經過3個月的小幅回調后,2015年12月起,豬價又大幅上漲。到2016年4月,中國大多數省市區的外三元豬(瘦肉型豬)肉價格已突破每公斤20元,部分省市甚至達到每公斤22元。22元的毛豬單價意味著,即使不算運費和屠宰費用,白條豬的成本也已到了每公斤30元。考慮到損耗和人工費用等,豬肉零售價如低于每公斤35元,就會虧本。
2015年3~8月,是本輪生豬牛市的前半部分,完成了四分之三的上漲幅度。在此期間,中國新增貸款一直保持溫和增長,并未出現異常局面。因此可以判斷,2015年3月以來的生豬價格上漲并非貨幣超發所引起。
那么,生豬價格上漲背后的真正推手是什么呢?
可能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2013年1~3月,由于此前長達兩年的豬價低迷導致了大量中小養殖戶退出了生豬養殖業,從而導致了生豬產量下滑;二是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對環境治理空前重視,而養豬業又是最為重要的農業污染源之一,因此浙江等省實施的“五水共治”工程將大量位于禁養區內的豬場拆遷,從而導致母豬和肉豬存欄數大幅下降,加劇了生豬產量下滑勢頭。
以浙江為例,2012年,浙江出欄生豬1934.4萬頭,而到了2015年,生豬出欄量已經下降到1316萬頭,短短三年生豬產量下降了約三分之一。
而在全國范圍內,生豬產量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2015年生豬出欄量為70825萬頭,比2014年減少了2685萬頭。考慮到豬肉是中國絕大多數城鄉居民的主要肉食,和糧食一樣是剛性需求,因此這樣的產量降幅已可導致豬肉價格大幅上漲。
很多人會問,既然中國市場的生豬供應量減少,為什么不通過進口豬肉來彌補缺口呢?
事實上,美國生豬價格比中國低得多,一般是中國的50%~60%。但由于美國生豬養殖允許瘦肉精適量使用,且進口到中國的豬肉絕大多數是冷凍豬肉,而中國居民一般喜歡消費熱鮮肉或冷鮮肉,不符合中國居民的消費習慣,因此進口豬肉很難替代本土豬肉。
菜價上漲主要是寒流所致
和生豬相比,中國蔬菜供應量一直在穩步上升,已實現“九連增”。目前,中國蔬菜產量已超過世界總產量的一半。2006年,中國蔬菜產量為53953.05萬噸,2015年,中國蔬菜產量達到76005.48萬噸。
但2016年春節以來,蔬菜價格上漲極為迅猛,國內大部分蔬菜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蔬菜價格上漲30%以上,部分地區甚至超過了50%。
這一輪蔬菜價格的上漲的主要原因是天氣因素。2016年1月下旬南方出現了極端低溫,3月天氣又普遍偏冷,這導致了南方產區的蔬菜供應急劇減少。
以北京為例,每年冬春兩季,南方產區蔬菜在北京的市場占有率基本在30%~35%,但今年卻下降為不足20%。
大蒜是本輪價格蔬菜價格暴漲的領頭羊之一,但也是2016年1月凍災的重要受害者之一。以大蒜主產區之一山東萊蕪市為例,據當地媒體報道,2016年萊蕪市種植的18萬畝大蒜均不同程度受到影響,較輕地塊死苗率在30%左右,一般蒜田死苗率在40%~60%,嚴重的地塊出現絕產。
個人認為,大蒜、生姜、大蔥等部分相對容易保存的蔬菜品種,本輪價格快速上漲除減產因素外,不排除借減產之機惜售甚至炒作。
這又和蔬菜種植出現高度專業化趨勢有關。以大蒜為例,山東濟寧金鄉縣、江蘇徐州邳州等主要產區,幾乎能決定世界大蒜市場的價格走勢,這為囤積和炒作提供了巨大便利。2014年,金鄉大蒜出口到世界各地140多個國家或地區,共82.9萬噸、貨值6.33億美元,出口量占全國的48%。
而事實上,整個中國的蔬菜供應已嚴重依賴于“華北蔬菜帶”。所謂的“華北蔬菜帶”,就是指河南全境、山東全境、河北中南部和皖北局部和蘇北局部地區。在這個區域內,蔬菜產量占了全國的40%,全世界的22%。
而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江蘇南部和廣東等已成為蔬菜調入主要省市。以廣東為例,2015年全省蔬菜產量為3439萬噸,常住人口人均自給產量只有322公斤,而全國人均產量為587公斤;因此,即使廣東蔬菜需求量按全國平均水平計,缺口也在2870萬噸以上。這種產能高度集中,消費區蔬菜自給率低,蔬菜缺口巨大的現狀,給市場炒作提供了空間。
全面通貨膨脹并未來臨
盡管2016年2月、3月的CPI指數都突破了2%,但這一輪CPI上漲主要是以豬肉和蔬菜為主的少數食品價格上漲,而大部分食品品類,如糧食、牛羊肉、禽肉、禽蛋、水果、淡水魚等產品價格仍保持穩定,部分產品還出現了下跌的情況。因此,全面通貨膨脹并未來臨,短期內也不會來臨。

2016年4月7日,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區港背村的菜農在自家菜地旁展示因光照時間不足而生長不良的黃瓜
因世界和中國糧食產量連年豐收,而中國生豬供應量下降導致糧食需求低迷,中國稻谷、玉米、大豆等糧食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下跌。特別是玉米,在2012年高峰期,玉米價格一度上漲到了每噸2750元,而目前很多地區的玉米價格已下跌到了每噸1700元以下。加上玉米的主要需求方——生豬養殖的規模相對較小,需求量短期內很難回升,而玉米庫存又已十分嚴重,去庫存壓力極大,因此玉米價格有望進一步下跌。
部分國產水果價格也出現了大幅下跌。以蘋果為例,2012~2014年其價格連年上漲,因此陜西、山東、陜西、甘肅等蘋果主產區種植量不斷擴大,這導致了2015年蘋果價格大幅下跌。甘肅靜寧等優質蘋果產區,田頭采購價甚至只有2014年的一半。2016年6月前后,2015年的庫存蘋果已接近保質期末尾,因此2016年3~7月,蘋果價格很可能還會持續下跌。從長遠來看,各地大量的新辟蘋果園逐漸進入盛果期,產量仍會增長,因此近年里蘋果價格很難再出現大幅上漲趨勢。
牛羊肉價格也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下跌。2004年至2013年,中國牛羊肉價格持續上漲,“羊貴妃”現象讓很多消費者大呼“羊肉吃不起”。但從2014年起,因中國農區養羊量大增,且中國將逐步對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牛羊肉主產國開放國內牛羊肉市場,而國內外牛羊肉市場價差又極大,因此牛羊肉價格也出現了較大幅度下跌。特別是羊肉,在2015年12月的低谷期,價格只有2013年高峰期的65%左右。
雞蛋價格目前也處于低位,目前平均批發價普遍在每公斤6.2~6.8元之間,比2014年高峰期下跌30%以上。隨著玉米等主要飼料糧的價格下跌和蛋雞存欄量仍保持高位,雞蛋價格短期內應很難擺脫低谷。
因此,除了豬肉和蔬菜外,我國大部分農產品價格仍處于穩定期乃至下降通道,短期內也不具備全方位暴漲的可能,而食品之外的工業品價格低迷趨勢更為明顯。
至于豬肉,可以說,10元一斤的時代短期內可能很難再來了,因為母豬存欄量連月下滑的勢頭很難徹底改變。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經驗正在推廣到越來越多的省市區,很多省份都劃出了生豬禁養區和限養區,并制定了若干年內將禁養區內豬場全部拆遷的時間表。因此,豬肉供應緊張的局面在近年內應很難有根本性改變,豬價有可能保持高位運行。
隨著2016年4月開始迅速回暖,蔬菜的市場供應也會逐步充足,價格快速上漲的勢頭也將會有所改變。但中國蔬菜主產區和消費區嚴重分離,主產區產能高度集中的格局不改變,蔬菜或部分蔬菜品種價格暴漲或暴跌的局面也很難改變。
(作者系江西睿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