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貸款市場遲早會被開發,區別只是以信用卡、網貸還是預授信等哪種形式進行,都只是外表的不同,內在本質沒有區別。
不久前,河南一位鄭姓同學的跳樓自殺事件,將本來風風火火、備受資本看好的校園網貸推上風口浪尖,一時間引起各界人士熱議。有人覺得校園貸對于學生弊大于利,像當年的校園信用卡一樣不該再存在。有人則認為大學生貸款市場遲早會被開發,區別只是以信用卡、網貸還是預授信等哪種形式進行,都只是外表的不同,內在本質沒有區別。
手機、相機、平板、電腦……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讓大學生們可以“花明天的錢,用今天的最新款”;從服飾鞋包到奢侈品,總有潮流新款在貨架上向他們招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更是催生了一波波的旅行熱潮……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雖無經濟收入,但年輕人具有的追求強烈新鮮感和表現欲的特點,正使得他們的消費水平也在急速提高。
超前消費的理念開始日益蔓延,校園網貸也隨之登場。
25%的大學生用過校園網貸
大學生信貸市場在2009年銀監會一紙禁令使得大學生信用卡被叫停后,經過一段時間沉寂,又重新成了互聯網金融機構爭相追逐的“跑馬場”。同樣的,校園網貸平臺看中的正是高校這塊優質資源市場。
“剁手黨”“吃土族”,這些已經不僅僅是工作后的月光族們的常態了,更開始向在校大學生蔓延。從2014年開始,趣分期、分期樂、愛學貸、名校貸等多家專門針對學生的信用貸款,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并獲得了多輪天使投資。據了解,目前市場上針對大學生網貸的平臺已達數百家,如北京的分期樂、趣分期和螞蟻小貸,鄭州的易學期和優分期,杭州的愛學貸、零零期和仁仁分期等。
打開諾諾鎊客的網站,名校貸的頁面上滾動顯示著各個高校學生貸款的信息,貸款學生遍布全國,貸款金額從1000元至15000元不等。分期樂等分期消費平臺上則是琳瑯滿目、品種齊全的手機通訊、智能數碼、箱包潮品、分期學車等類別。
北京理工大學的小田同學告訴記者,他曾用分期樂購買過網絡游戲——穿越火線的2個英雄武器,價格分別為400元和888元。888元的武器分期還款12次,每次多加14元手續費。說起這件武器,小田同學承認事后想起來是當時一時沖動才會下單,平時一般則是用分期樂點外賣,享受額外折扣。
小田的同學韓林也表示用過分期樂購買手機。“身邊用分期貸款的同學不能算多,可也不少,金額一般不會超過5000元,大多數都會把貸款額度限制在一個自己可以承擔的水平,畢竟大學生經濟水平還是有限。”韓林這樣告訴記者。
“0擔保、0首付”“1000元內貸款免息免服務費”等等字眼看起來很是誘人,而大部分的大學生只需提供學生證、身份證、學信網數據及聯系人信息等,便可輕松注冊貸款。
記者在一項調查中發現,嘗試過此類信用貸款的學生不在少數,使用過校園網貸平臺借款或分期消費的比例,占到了25%。
97%的大學生表示會按時還貸
看似花樣繁多的校園網貸平臺,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單純的P2P貸款平臺,用于大學生助學和創業,如名校貸、我來貸和投投貸等;二是學生分期購物網站,用于大學生消費,如分期樂、趣分期等;三是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業務,如京東、淘寶等。
記者了解到,正規學生網貸平臺一般的貸款額度最高在3000元左右。“對于這個額度,通過身份、還款能力審核的大學生很少會因為還款問題而破壞自己的信用。”大學生分期消費平臺零零期聯合創始人晏釗在接受采訪時曾這樣表示。而在一項針對100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結果也印證了晏釗的觀點,97%的學生在被問到會否按時還款時,表示每次都有及時還款。
同時校園網貸還催生了一批校園代理,這些校園代理負責本校的貸款業務,通常會通過張貼小廣告、加好友發布朋友圈的方式積累資源。北京林業大學的學生張子昂今年加入了螞蟻小貸的校園代理,他也證實了絕大部分學生都會按時還貸,“從公司給我的反饋來看,從我們校園代理這兒借款的同學都按時還款了”。他告訴記者,他到目前為止做成了大概15單,從1000元至幾萬元不等。“一開始為了做推廣,每個月1000元以下的貸款免息免服務費。其中有一個同學做攝影培訓的創業項目,需要資金比較多,就貸了2萬元,然后分期還款。”張子昂說,校園網貸還是比較火爆的,他認識有其他學校的校園代理,單是1000元的單子就可以做到幾萬元的業績。
但同時,一些小平臺往往憑借更高的借款額度來吸引大學生,有時借款人為了還清高額債款,可能在多家平臺貸款,拆東墻補西墻,從而進入惡性循環。
警惕不良信用帶來“污點”
中國平安旗下的平安普惠綜合金融業務經理茹重智認為,河南大學生賭球無法按時還貸而跳樓的案例,是特例。從法律上來講,校園貸并沒有違法。所以如果僅看貸款端的話,監管層是不會覺得有太大問題的。
針對校園網貸存在的不實廣告宣傳問題,他認為這個是貸款行業的通病,和校園本身是沒有關系的。而在債務催收過程中出現的恐嚇、暴力、向公眾公布等非法手段是操作層面的問題,并不是貸款制度本身的問題。
茹重智說,目前各個貸款市場都迅速白熱化,大學生貸款市場遲早會被開發,區別只是以信用卡、網貸還是預授信等哪種形式進行,這都只是外表的不同,內在本質沒有區別。大學生貸款的風險,主要來自操作性風險和還款能力把控風險。前者隨著人臉識別等技術的發展,會越來越規范;后者隨著大數據等技術發展,也會越來越容易把控,且不受工作人員的主觀影響,而依賴于技術和流程。
“由于大學生貸款很依賴于技術,所以未來市場應該會被科技類公司所占領,比如螞蟻金服等掌握大量數據和技術的公司。我覺得未來大學生貸款會鮮明突出小額、場景化的特點,甚至有可能用戶手里并不經過錢,錢從貸款公司直接到了商戶手里,大學生只是消費。不過由于目前大家征信意識比較薄弱,可能需要2~3年的時間來教育用戶。”他這樣告訴記者。
一旦出現借款人拖欠貸款,晏釗表示,校園網貸平臺的作法一般是先電話催款,再上門催款,再不行就法院仲裁。一旦到法院仲裁階段,對借款人就會產生信用記錄的“污點”,雖然互聯網的征信不納入人行的個人征信系統,但也是作為間接參考的信息,有可能致使以后信用卡、貸款額度降低。因此,他提醒大學生要注意保護個人信息安全,防止他人盜用學生的身份證、學生證進行違規貸款。
中央財經大學互聯網金融與民間融資法治中心副主任孟祥軼稱,我國監管機構在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行為監管上比較弱,一直以來“重準入,輕監管,輕監督”,使得金融機構日常的經營活動沒有得到有效的監督管理,比如金融企業怎么做廣告,發布的貸款信息、投資收益是否真實可信,這些都沒有有效的監督機制,我國在行為監管的空白領域上亟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