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0月21日 至11月1日“海協”召開國際海上安全會議,制訂1974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以下簡稱74安全公約),這已是第5版。
1973年我國在“海協”的合法席位已經恢復,“海協”秘書長1972年來華商議參加“海協”組織公約時,就曾提到有一次重要會議要召開,希望我國派代表團出席。這就是1974年國際海上安全會議,也是我國恢復“海協”合法席位后的第一次制訂國際公約的大會。
出席這次大會的有71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和觀察員。另有國際勞工組織、國際電信聯盟和非政府國際組織—國際船級社協會和國際航運公會等觀察員列席。
經國務院批準的與會預案提出,應遵循:
1、國家不分大小、不論貧富,應該一律平等,國際海運安全應該由世界各國共同來管理,不允許由一兩個超級大國來控制、壟斷。國際公約的制訂應該平等協商、充分討論。
2、國際海事公約應該尊重各國的獨立和主權。
3、各項技術要求,既要有統一的規定,還應有執行上的靈活性,應充分反映自然地理條件不同的特點,特別要考慮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條件,不應強求一律。
4、技術要求要有利于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民族航運和造船事業,反對技術上的控制和壟斷。
對于具體技術問題,應堅持:
1、凡是技術上合理,執行上沒有困難的,可以接受。
2、凡是技術上合理,執行上有困難的,要求訂得靈活些,甚至考慮加以保留。
3、凡是技術上不合理,有礙于民族航運和造船事業的發展,應該反對。
我國代表團團長、駐英大使宋之光(圖1,第二排右起第二人),代表丁奇中、副代表沈肇圻、團員安子玉(六機部)、董博義(船檢局上海辦事處)、周汝梅、李淑嫻(圖2第一排右起第二人)等。

圖1 宋之光大使(第三排右起第二人)

圖2 左起梁志宏、李淑嫻、安子玉、殷毅、董博義
在大會開幕式上,宋之光作了主旨發言,按照批準的預案闡明了我國的立場,也明確了我們與會的方針、原則。
開幕式后會議分成兩個委員會,第一委員會討論安全公約本文和附則第一章,第二委員會討論除第一章以外的附則其他章節,也就是技術條款。
經過代表團全體成員的努力,團結第三世界和一些友好的發達國家代表,取得了以下成果:
1、公約生效條件,草案規定,本公約應在至少有15個國家交存接受文件之日起12個月后生效;該15個國家中的7個國家應該各有不少于100萬總噸的船舶。不論是接受公約的國家數目,還是其中部分國家擁有船舶總噸數目,都是1960年安全公約,甚至1948年安全公約的老規定。從1948年起算到這次開會時,已經經過了26年。草案的規定已大大落后于世界形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不少民族通過獨立斗爭,已建立了新的國家。上世紀40年代9個,50年代8個,60年代44個,70年代26個,見圖3。世界商船隊也有極大的發展,見圖4。按英國勞氏船級社的統計,1973年6月30日,全 球140個 國家,30個國家的商船隊總噸數占世界商船總噸數的94.79%,其中日本、英國、挪威、希臘、前蘇聯、美國、意大利、法國的總噸位占了54.95%。前15個國家的商船隊總噸數見附件1。日本、英國等國家的商船總噸數均在400萬噸以上。另外,在世界商船隊總噸的總數中,77國集團只占28.74%,如不計方便旗大國利比里亞和巴拿馬,因為他們的船隊中主要是海運發達國家的資本,77國集團只占8.21%。
按照草案建議的生效條件,發達國家完全可以不顧發展中國家,強使公約生效。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更談不上普遍性。因此,必須增加接受公約的國家數,包括他們擁有的商船總噸數。

圖3

圖4
到會后,我們廣泛進行了游說,還參加專題小組和起草委員會的辯論。在數據面前,發達國家不得不同意修改草案建議的生效條件。經過一番爭論,最終決定將接受公約的國家數由15個增加到25個,去掉其中7國的船舶為100萬總噸,改為這25個國家的合計噸數不少于世界商船總噸數的百分之五十。初步實現了普遍性原則,維護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2、修正程序。公約和附則第一章仍采用明示接受,除第一章外的附則采用默認修正程序。它將會加快技術條款修正的生效,對發展中國家有不利之處。但在“海協”內已經多次討論并通過。我們仍認為,修正不應只由“海協”海上安全委員會來審議,一則這個委員會屬于選舉產生,并且要受船多才能當選的條件限制,發展中國家很難取得席位,再者公約是締約國所簽訂的,不只是“海協”會員,締約國是主人,因此即使由“海協”海上安全委員會來討論,至少應有三分之一締約國參加,并經出席投票的三分之二締約國同意,才能通過。經爭論,這一主張獲得多數同意,草案作了改寫。默認的期限,草案規定為一年,經討論,同意我們的意見,改為兩年,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爭取到更多時間來考慮、研究和確定態度。
3、“領土”條款,這也是從1948年安全公約延用下來的。二次大戰結束后,不少“領土”已取得獨立地位。這種條款屬于殖民性質。我們認為不應再留有這種不公正條款,且已不符合當時形勢,于是發言指出:“我們已多次闡明反對殖民的原則立場,當前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海協’應該順應這個潮流,因此我們主張將‘海協’所保管的公約中所有有關‘領土’的條款都刪去。安全公約更不應寫進去。”這個意見未見反對。公約中刪去了這一條款。
4、締約國資格。草案規定:如在一年內不接受某項修正案,將取消締約國資格,意即開除。這項規定也是來自1948年安全公約。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強權。發言闡明:“對某一修正案的接受和實施,應當本著自愿參加的原則。國家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系都應當建立在互相尊重主權的原則基礎上,已經接受和尚未接受某些修正案的國家之間,應當本著互相尊重、平等協商的精神處理問題。”會議接受我們的主張,刪去了這個條款。
5、保留。草案規定不允許保留。我們認為,保留與否,也屬于國家主權。對此,會上爭執不下。最后決定,按照國際慣例,可以保留。但在公約中不明文規定,可以保留,也不寫明不允許保留。
6、文字。按照“海協”議事規則,中文尚不是官方語言。在1973年第八屆全體大會期間即向秘書長提出,如我國派代表出席這次安全會議,所簽訂的公約,應有中文正式文本。草案規定,本公約正本一份,用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寫成。各種文本具有同等效力。會議通過了這個條款。
事前,在我與秘書長斯里瓦斯塔瓦(印度人)交涉過程中,他認為我們的要求是合理的,但實施起來有難度,因為秘書處沒有中文譯員和中文打字員及設備,這在我的意料之中,當即表示我們可以協助。商定先由我們按要求將最終議定書譯成中文,并用“海協”提供的專用紙張,打印成文,以供會議閉幕式各國代表簽字。公約及附則在會議討論定稿后,半年內將中文文本用專用紙張打印后交秘書處。實施過程中似乎一切順利。在會議閉幕式上,宋大使代表中國在包括中文在內的五種文字打印的最終議定書上簽字,也分外高興。因為這是歷史上第一本有中文作為文本的國際海事公約。
在代表團勝利完成任務,即將離開倫敦回國的前夕,我駐英使館突然接到電話,秘書處會議司司長馬萊要我馬上去秘書處,有要事商量。去后,他拿出我們打印的中文本最終議定書說,其中有錯,英文“Trade Union”,中文應為“工會”,而不是“貿易公會”。我表示,既然有誤,絕對不能留在“海協”檔案中。他說,按規定,已經簽字的文本是不能拿出秘書處的。我堅持要修改,并保證改正后立即送回,不會過夜。回使館后經大使批準,由使館打字員把有錯的那一頁重新打印,再三校對無誤,才送回秘書處。幸好使館的打字機的鉛字也是國內運去的,與其他各頁沒有兩樣。后來才知道,因為這是第一本有中文文本的最終議定書,秘書處的員工均很感興趣,其中海上安全司司長薩薩姆拉(日本人)懂得中文,他發現了這個錯誤。壞事變好事,從中吸取教訓。回國后,對我們協助提供的公約和附則,不僅在翻譯上,還在打印上,指定專人,反復校對,確實無誤后,才送交“海協”秘書處。
7、附則第一章例外條款中,草案又從1960年安全公約照搬來“制造簡陋的木船如印度洋帆船、中國木帆船等”,我們指出簡陋的木船已很少,更不必舉例解說,會議同意刪去“如……”字樣。
除第一章“總則”以外的附則,屬于技術條款,由第二委員會審議。草案與1960年安全公約相比,增加了不少內容。這些修改,都經過“海協”的專業小組委員會和海上安全委員會討論,最后又交由歷屆全體大會通過。在這次第二委員會討論時,只是一些無關痛癢的文字修改,無實質內容變化。
我們在會上還是作了一個發言,提問為什么每37平方米(400平方英尺)的甲板面積應有不少于1只消防探頭?這是我國代表團第一次舉牌發言,無人作答,氣氛緊張。會議主席埃列克森(瑞典人)說:這屬消防方面的問題,消防小組委員會主席正好也來與會,那么請他來說明吧。消防小組委員會主席是一個老頭,弗歷勃脫(丹麥人),被點名后,支支吾吾講不出所以然,埃列克森又強調中國代表提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弗歷勃脫只能直說,確是他負責的小組委員會的決定,但他也不記得如何定的。會場一片靜默,氣氛更為緊張。最后還是在場協助主席的海上安全司副司長楊斯(前西德人),出來圓場稱:公約暫時這樣定,中國代表提出的問題相當重要,可以列為“海協”的一個研究課題,秘書處會加以關注,列入今后工作計劃。埃列克森如釋重負,宣布如沒有不同意見就這么定,會議繼續。
事后,我們自問,如果有人反問,中國代表認為應該多少合適?我們將極為被動。因為那時國內尚無這類產品,當然也就談不上什么標準,想想有點后怕,這也是一個教訓。在國際會議上不能就這么簡單提問,而不準備好自己的答案。從另一方面看,中國代表的發言,似乎份量很重,是有相當影響的。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教訓,會后在國內抓緊研究消防探頭,并組織生產,不僅滿足船用要求,還推廣到陸上建筑,對消防安全作出了貢獻。后來還出口到國外。在這方面船舶檢驗局上海辦事處的馬家驥和周宗儀功不可沒。
圖5是出席會議部分代表的合影,從左側依次為沈肇圻、邵安國、丁奇中和安子玉。

圖5 左起沈肇圻、邵安國、丁奇中和安子玉
1975年5月19日,交通部和六機部聯合召開會議,聽取關于74安全公約的匯報,討論接受這個公約的準備工作。出席會議的有外交部等中央政府機關和科研部門共37人。
會議認為:為了促進我國造船及遠洋運輸事業的發展,必須遵照毛主席“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洋為中用”的教導,做好參加74安全公約的準備。對公約的附則,即技術要求,要區別對待。
對遠洋運輸安全有利的合理部分,如船體耐火分隔由三類改為七類。更有效地發揮隔熱材料的作用;不燃材料、機艙用高倍數泡沫滅火和采用探火系統;加設氣脹式救生筏維修站;要求新增無線電話遇險頻率收訊機等要創造條件逐步滿足。
對基本合理,但與我國采取措施不一致的,船檢等部門要制訂等效規則。
對不盡合理,且與我國采取措施不一致的,諸如關于油輪及客船的消防方面,要保留根據我國情況合理實施的權利。
會議還對接受74安全公約的準備工作和調研工作進行了分工。
74安全公約于1980年5月25日生效。經報國務院批準,我國于1980年1月7日接受此公約,同時作了保留聲明。

附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