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 四川成都 610041
兒童齲病的心理護理干預體會
王靜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 四川成都 610041
目的:就是探討對于兒童齲病進行心理護理的干預體會。方法:是將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間,到我院進行兒童齲病檢查并且成功康復的患者進行調查和研究,選取100例患者,將其進行隨機分組,其中對照組為50名,給予其常規的護理;同時選出觀察組50名患者,將其給予心理護理干預。結果:對兩組患者進行分析,可以得出結果觀察組在經過心理護理干預后,其多方面的監測,均出現明顯的優勢,優于對照組患者的滿意程度,其差異具有統計學的意義,即P<0.05。結論:科學的進行治療并且對兒童進行心理護理的干預,可以有效的幫助患兒進行治療,并且可以讓患兒更加配合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縮短治療的時間。
兒童齲病;心里護理;干預體會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迅速,人們對于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自身的健康也越來越重視,口腔的健康也逐漸的被重視起來。根據調查顯示,在我國兒童的乳牙患齲率為66%,其中沒有進行治療過的就有97%。由此可見,在我國不僅僅是患齲率,兒童未就診率更高,加上之前人們對于口腔健康的不重視,以及口腔保健工作流程的不完整,導致兒童的患齲率不斷的增長。在牙齒發生齲壞的初期,是感覺不到疼痛的,只有發展到了中期、晚期的時候才會出現疼痛的反應,但是一旦出現疼痛的反應是兒童難以承受的,加之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會出現尖銳的口腔器械和高速牙鉆的噪音,常常讓兒童感受到十分的恐懼,這些問題都導致了兒童自身拒絕進行治療,并且伴有一定的哭鬧[1]。因此,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對兒童進行心理干預是十分重要的,本院根據隨機選取了100名患兒進對比治療,治療結果展示如下。
1.1 一般資料
是將與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間,到我院進行兒童齲病檢查并且成功康復的患者進行調查和研究,選取100例患者,將其進行隨機分組,其中對照組為50名,給予其常規的護理;觀察組50名,給予心理干預護理。其中對照組的50名患者中,男患者26例,女患者24例,患者的年齡在3-6歲之間,其中平均年齡為(2.7±0.7)歲;共有患齒106顆,其中淺齲17顆,中齲58顆,深齲31顆。在觀察組的50名患者中,其中男23例,女27例,患者的年齡在3-6歲之間,其中平均年齡為(2.6±0.8)歲,其中共有患齒126顆,其中淺齲19顆,中齲65顆,深齲42顆。根據以上兩組基本資料進行對比可以得出,在患病類型和患病人數上進行比較得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即P>0.05,具有一定得可比性。
1.2 確診標準
在醫生進行診斷的過程中,其主要的依據的就是《兒童口腔醫學》中對于我國兒童在進行齲病診斷過程中的診斷標準。
1.3 選入標準
在進行選擇實驗對象的時候需要遵循以下幾點要求:
(1)需要兒童自身的齲病符合診斷的標準;
(2)兒童的年齡需要在2.5一6歲之間;
(3)兒童的監護人必須同意并且十分配合本次治療研究[2]。
1.4 治療方法
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根據患兒所患齲病的程度進行判斷,然后進行治療。對于淺齲來說,只需要將牙齒中的黑點磨掉,磨掉之后,對其進行處理,治療的次數多為一次完成。而對于中、深齲來說,則需要去除口腔內部的齲壞組織,并且建立窩洞外形,其中對于深齲患兒來說,多數情況下還要進行保髓處理,但是如果出現了保髓不成功這種情況,則需要做根管的治療,這種治療的治療時間通常需要1到4周左右。而在深的近髓的窩洞,多數則需用氫氧化鈣制劑護髓后再進行墊底填充。
1.5 護理的方法
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主要可以分為兩種護理模式,一種是常規的護理,另一種則是心里干預護理。
在進行常規的護理過程中需要準備一下事宜:
(1)在進行治療之前,需要準備好治療所需要用的器械以及相關的藥物、用品、墊底以及充填的材料;
(2)接待病人,對于患者的姓名進行查對,并且安排好患者的就位,給病人系胸巾、漱口、戴眼罩;有效的調整好座椅,頭靠;調節光源;然后打開用物。
(3)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輔助好醫師進行相關的制備,適宜的器械傳遞方法和器械交換方法,吸引器的使用正確、有效;使用非金屬的攪拌刀,并且注意好配比,充分的進行攪拌;
(4)有效、規范的清理好治療后的用品。
在進行心理護理干預的過程中,則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醫療人員首先需要向患者以及相關的家屬去介紹這一疾病,在進行介紹的過程中需要用兒童能夠聽懂的語言來進行相關的解釋,幫助兒童可以更好的了解這種治療方式,可以用童語把牙科專業用語形象化。例如,將口鏡說成是照牙的小鏡子,探針是抓蟲子的小鉤子,渦輪制洞是給牙洗澡,涂布粘結劑是涂膠水等[3],在任何操作之前,先告知孩子你將會做什么,并使孩子確信操作不會帶來疼痛,或僅有輕微不適,應用一些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和比喻向患兒展示你將進行的操作, 并且對兒童進行鼓勵和表揚,這樣可以讓兒童在心情上十分開心
(2)治療前的體驗是指帶孩子到醫院兒童口腔科門診參觀和體驗,并事先讓孩子明白這次不做治療。這種體驗通過醫療人員和藹可親的態度,讓患兒消除了孩子對口腔治療和醫療人員的不利想象,同時可使孩子在第一次治療過程中對見過面的醫療人員所提的要求做出積極的反應,也可以先讓患兒看別的患兒配合完成治療,但是要選擇不要讓他們看到不愉快的治療和過程。為讓患兒第一次到兒童口腔科門診適應治療,可做一些無痛的治療以及簡單治療、口腔檢查、口腔預防及涂布氟化物等,等到患兒逐漸的適應了治療過程中在進行疼痛和復雜的治療[4]。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醫護人員可以對患兒進行相應的鼓勵和表揚,并且需要把下一步的治療告知患兒,讓其自身有一定的心里準備,對于配合醫院治療的患兒,醫患可以準備一些小禮物,在患兒結束治療的時候給他們,讓其內心具有成就感。
(3)適當的安撫陪同的家長,如果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家長十分焦慮就會導致兒童本身也隨之產生焦慮感,這種感情對于兒童自身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醫護人員需要適當的安撫患者的家屬[5]。
如下表顯示可見:

?
根據本文以上討論可以知道,科學的進行治療并且對兒童進行心理護理的干預,可以有效的幫助患兒進行治療,并且可以讓患兒更加配合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縮短治療的時間。
[1]楊麗,叢芳.兒童齲病的心理護理干預體會[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6,01:122-124.
[2]蘇炳鳳.學齡前兒童齲病治療的心理和行為應激狀態及優質護理對策[J].現代醫藥衛生,2013,06:935-936.
[3]趙佛容主編.口腔護理學,第二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216-220.
[4]葛立宏主編.兒童口腔醫學,第4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99-100.
[5]魏玉榮.兒童齲病就診時行為反應及護理干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373-2375.
R473.78
A
1672-5018(2016)10-1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