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華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人民醫院血液凈化中心 南京 211200
血液透析患者中頸外靜脈穿刺的效果分析
羅麗華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人民醫院血液凈化中心 南京 211200
目的探討血液透析患者中頸外靜脈穿刺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進行血液透析的354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177例(采用頸外靜脈穿刺法EP)和對照組177例(采用聚四氟乙烯移植血管屢法PTFE),對比兩組患者透析充分性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兩組患者的透析充分性相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另外,觀察組的并發癥率1.13(2/177)與對照組 3.38%(6/177)相比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但觀察組出現栓塞及感染的情況低于對照組;結論在臨床上采用頸外靜脈穿刺法對血液透析患者進行治療具有明顯的療效,有利于減少患者產生栓塞及感染,提高透析效率,對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并減少通路并發癥的產生具有重要作用。
血液透析;頸外靜脈穿刺;效果
保持患者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進行血透析和充分透析的重要前提,對提高和延長患者生存質量和存活時間具有積極作用。在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時較為常用的血管通路方法是進行動靜脈內外科手術,除此之外,在一定情況下還可以進行PTFE或者CTC等。當其他通路無法正常進行可以考慮將頸外靜脈穿刺和另一外周靜脈分別做為動脈引血端和靜脈回血端進行血液透析。現對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采用頸外靜脈穿刺的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共計354例,均為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男性189例,女性165例;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52.9±11.2)歲。隨機分為觀察組177例(采用頸外靜脈穿刺法EP)和對照組177例(采用聚四氟乙烯移植血管屢法PTFE),所有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相比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及方法
1.2.1 材料:采用由 Togo Medikit Co.Ltd制造的規格為SP502-17(25)或 SP502-17(33)的透析專用留置針進行頸外靜脈穿刺。使用規格分別為 16G(1.6×5.0)旋轉式或 16G × 1-1/4" HTC-30W的動靜脈屢穿刺針對足背靜脈進行一次性穿刺選。
1.2.2 方法:撤去觀察組患者的枕頭或者對其肩部墊入薄枕使其保持平臥或仰臥,站立在患者頭頂方位,選擇患者兩側充盈度較高、血管清晰、走向較直的一側外靜脈進行穿刺,穿刺的具體位置一般在頸外靜脈中上段。經過消毒后,采用 2%利多卡因行在穿刺點的內外兩0.5~1.0cm處對患者進行浸潤麻醉,在持續呼氣后進行屏氣可以將患者的頸外靜脈充分顯示。醫術人員左手示指,拇指固定好進行穿刺的皮膚,右手以15~30°角持針快速穿刺。對頸外靜脈不夠明顯的患者可要求助手對其鎖骨上窩輕壓后再穿刺。當穿刺后出現突空感并在注射器內保留2ml的0.05%肝素鹽水采取一定負壓后產生回血則證明穿刺成功。在患者內測送入鋼絲彎頭,皮膚擴張器對穿刺口進行擴張后再拔出,將留置導管導入靜脈,完全置入導管后去除鋼絲。分別采用0.05%肝素鹽水和濃肝素對導管進行沖洗和封管以備后用,最后用縫線的方式將導管固定在皮膚上,對照組的患者在血管通路時則采用聚四氟乙烯移植血管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對比兩組透析充分性及并發癥發生率。透析充分性的分析和研究:對患者透析前后的尿素氮分別進行采血測定,KT/V=-ln(R-0.0 3)+(4-3.5 R)UF/W,其中R表示為透后BUN/透前BUN,ln和UF分別為自然對數和超濾量,W為患者透后體質量。
1.4 統計學處理
2.1 兩組患者透析充分性對比
對比兩組患者的透析充分性發現,兩組相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透析充分性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透析充分性對比(±s)
組 別 n 透析前尿素 透析后尿素 Kt/V URR (mmol/L) (mmol/L)觀察組 177 21.9±6.8 6.2±3.1 1.70±0.62 0.71±0.18對照組 177 22.0±7.0 6.1±3.0 1.71±0.64 0.70±0.17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的并發癥率 1.13(2/177)與對照組3.38%(6/177)相比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但觀察組出現栓塞及感染的情況低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頸外靜脈是頸部最粗大的淺表靜脈,位于頸部的頸外側區,沿胸鎖乳突肌表面垂直下行,在鎖骨上緣中點上方約2~2.5 cm處穿深筋膜,約2/3的入鎖骨下靜脈,1/3入頸內靜脈。頸外靜脈位置表淺而固定,容易穿刺,一般的醫生和護士都能掌握;并且頸外靜脈無重要組織結構伴行,沒有誤穿動脈、損傷胸膜和神經等嚴重并發癥,局部血腫的發生亦不多,不會出現壓迫氣管的情況。
PTFE移植血管雖然生物相容性好,能夠反復穿刺,但是其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栓塞和感染。對于PTEF通路無法使用時,可選擇頸外靜脈置管。頸外靜脈被皮膚、淺筋膜及頸闊肌覆蓋,位置表淺,管徑較大,壓迫淺靜脈近心端時,靜脈怒張明顯,容易穿刺。頸外靜脈穿刺選用透析用留置針穿刺方便,透析結束拔針,拔針后按壓時間短,安全性較好。
本組資料顯示,兩組患者的透析充分性相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另外,觀察組的并發癥率1.13(2/177)與對照組3.38%(6/177)相比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但觀察組出現栓塞及感染的情況低于對照組。綜上所述,頸外靜脈穿刺作為動脈引血端,另選一外周靜脈作為回血端行血液透析能保證透析效率,不影響患者營養狀況,未增加通路并發癥。
[1]張勇,孟熙,和衛梅,等.不同血管通路對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及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血液凈化,2012,1(5):256-258.
[2]葉朝陽.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術與臨床應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49-50.
R473.5
A
1672-5018(2016)10-0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