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玥
?
淺談中國企業走出去應注意的財務問題
楊曉玥
摘要:隨著跨境商務往來增多,企業走出去已經不再是自身戰略規劃的選擇,而是符合經濟發展形勢的必然需要。實踐證明,跨國投資是提升企業競爭力、擴展市場占有率的有效手段,但是并購完成后在海外設立新公司將面臨諸多財務風險,如匯率、融資支付方式和人員配備等問題。能否有效控制財務風險,是企業能否成功擴展開外業務的關鍵一步。本文結合當前我國企業走出去情況,分析海外設立新公司可能面臨的財務風險,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跨境收購、財務、風險
一、中國企業走出去現狀
目前,我國企業參與跨境經濟合作規模不斷擴大,“走出去”部分不斷加快。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在跨境經濟往來總量和速度迅猛增長的同時,投資行業、區域和并購方式也發生變化,海外投資日益多元化發展。
(一)對外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領域逐漸增多
統計數據顯示,自2000年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以來,我國企業海外投資并購規模迅速擴大。2016年1-2月,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為299.2億美元,同比增長71.8%,其中,2月份新增投資179億美元,同比增長150%,超過2015年前兩月總和。①
從行業來看,我國企業涉外投資領域已經從最初的貨物貿易、礦產投資和商業服務向更多領域拓展,其中金融、采礦、軌道交通等六大行業對外投資規模約占全部投資的80%以上。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政策的帶動下,制造業對外投資迅猛增長。中塔公路二期、喀喇昆侖公路、瓜達爾港項目等一批重點項目將集中開工;三一重工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以及中聯重科并購意大利CIFA等,實現了制造業走出國門的關鍵一步。投資領域的拓寬,代表著我國企業已經成為推動海外并購的重要力量,開始從單純的貨物貿易向涉獵更多行業投資轉變。
(二)投資目的地囊括歐盟國家、新興經濟體等地區
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分布廣泛,但亞洲仍是對外投資重點,約占全部投資的70%左右,其次是歐洲、拉丁美洲、北美地區、大洋洲和非洲。②按投資流量統計,2014年排名前五位的投資國家或地區分別是中國香港、美國、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和澳大利亞。2016年1-2月,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地區更加集中。相關數據顯示,大約六成的資金流向了亞太地區,而拉美國家也成為我國企業新一輪投資重點去區域。
其中,中國香港、維爾京群島和開曼群島屬于自由港,企業投資該地區可以獲得部分稅費的抵免,但一般來講企業的最終投資目的地卻不在上述地區;同時,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部分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國家成為我國企業投資的重點,2016年1-2月我國企業對拉美國家投資流量約為68.7億美元,同比增長156.3%。同時,“一帶一路”政策為企業投資創造了良好的外資環境,今年1-2月,我國實現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22.3億美元,同比增長41.1%,其中制造業占比接近50%。
(三)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活躍,國企與民企合作投資成為新方向
金融危機后,我國民營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方面表現積極,日益成為我國企業實現海外并購的中堅力量。2012年民企海外并購首次超過國企。統計數據顯示,2009-2013年,我國民營企業海外并購金額在510億美元左右,約是本世紀初期的6倍,投資增速高于我國整體對外并購水平。截至2015年9月中旬,民營企業海外并購交易數量占整體90%以上,交易金額占比超過80%,③主導了大部分并購活動。
相比之下,目前國有企業對外投資金額占比呈下降趨勢。商務部資料顯示,2014年末,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共計7450.2億美。其中,國有企業占比53.6%,非國有企業占比46.4%,同比增長1.6%。④從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萬達在美投資等案例可以看出,大多數民營企業更傾向于投資北美市場,尤其是在美國的投資金額超過我國整體對美投資的70%。隨著國際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跨境投資日益變得復雜,部分民營企業開始選擇與國有企業聯合,取長補短,合作完成跨境并購。
二、中國企業走出去后面臨的主要財務風險
“走出去”只是中國企業跨出國門的第一步,如何能繼續穩健地、持續地“走下去”首先要解決就是財務風險。財務風險是企業進行跨境收購后進行運營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它可能是進行收購時已經發現、經評估后可以接受的財務風險,也有可能是收購時沒有發現、在海外公司運營后新面對的財務風險。
(一)財稅政策性風險
1.國際大環境加緊稅務監管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同國家稅制的差異導致跨國經營的企業有機會利用各地不同的國際稅收規則的漏洞,人為地將利潤轉移到低稅負國家(地區),以達到降低全球稅負的目的。2013年9月,二十國集團(G20)成員國領導人在圣彼得堡峰會中,一致通過了開展名為“BEPS”的行動計劃(即“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并委托OECD研究及發布國際稅收改革新標準、措施和建議。各參與國將BEPS的成果落地本國進行相應的稅制改革,國際稅收秩序也將進入“后BEPS時代”。
從實踐來看,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由于沒有做好充分的調研分析,沒有建立全球轉讓定價政策架構,沒有健全稅收風險評估和管理機制,讓不少中資企業在境外吃了啞巴虧。中資集團境外子公司在美國、英國、日本和印度等國被當地稅務機關進行轉讓定價調查和補稅的案例,也越來越多地發生。同時,在對境外企業進行收購或并購時,由于沒有做好充分的盡職調查,也有中資企業在并購后被當地稅務機關調查,需要支付巨額的補稅,從而給企業經營造成困難。
2.不同地區和國家的財稅政策執行管理問題
中資企業在海外并購前通常會通過盡職調查對目標國家的財稅制度有初步的了解,中資企業走到的很多非洲或拉美國家,雖然是欠發達國家,但是由于經歷過西方殖民過程,其財稅體系的設計與運轉與西方發達國家很像,但是具體執行中可能會面臨有法不依、日常操作慣例與條文規定不符、或者執法人員對政策理解口徑不一造成的執行問題;在發達國家,由于其財稅體系經過幾十年的探索與完善,十分復雜,再加上語言文化差異,操作稍有不慎或疏忽企業就可能面臨滯納金或罰金的風險。
(二)匯率管理風險
中資企業跨境并購后的經營中往往涉及資金在不同企業、不同國家或地區間的轉移,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匯率風險,影響企業融資成本、經營業績等。匯率風險的概念及表現是指一個經濟實體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因匯率變動使以外幣計價的資產和負債的價值發生變化而蒙受損失的可能性。有匯率波動就有匯率風險,匯率風險既可能是損失,也可能是收益,它表現為交易風險、會計風險和營運風險。一是交易風險,是指外匯交易產生的風險。它包括外匯的買賣和結算。只要企業以外幣計價,就要承擔交易風險。二是會計風險,是指公司編制合并財務表時,由于匯率變動引起會計上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發生變動的可能性。此時,表的利潤會因為匯率的變動而發生變化。三是營運風險,是指未預料到的匯率變動通過影響企業工程量、成本、價格從而對企業一定時期的收入產生影響的可能性。因此,匯率風險將影響企業的整體價值。一家企業所承受營運風險的程度是衡量實質匯率變化影響企業整體價值到何種程度。
由于處理資金的匯率波動及管理匯率風險是需要財務人員快速反應、專業操作的技術知識,而目前部分的中國企業尚不熟悉對沖金融工具的應用,處理匯率風險的能力并不夠,由此可能遭受匯率波動而帶來的損失。
(三)財務信息控制力風險
中資企業在境外運營要滿足當地監管機構的財務合規要求,編制當地會計準則的財務報表,也要向當地稅務機關定期進行納稅申報。同時,作為中資企業的境外附屬機構,財務人員還需要向母公司提交符合母公司財務準則的財務報表信息,以及按照母公司的財務管理要求,定期提交預算信息、資金信息、稅費信息等等。境外機構的財務人員面對著多重管理者、多角度的信息要求,需要有全面的財務知識、高效的財務處理能力,更需要得心應手的財務信息系統支持。
雖然能夠“走出去”的中資企業大部分配備了大型財務集成信息系統,集合了財務、預算、人力資源等模塊信息。這些系統能夠平穩、順利地在海外分支機構運轉卻為數不多。人力、物力或當地硬件條件的制約造成財務信息系統無法在境外運轉、或運行不暢都造成總部財務信息控制力的不及時與不全面。
(四)財務人員的配備問題
“走出去”面臨著適應國外會計環境的要求,缺乏熟悉國際財務會計準則的專業人才問題亟待解決。發生境外收購時,往往關系到大量資金的運用,風險高、時效性強。而缺乏具有投資、金融、國際貿易、會計等領域專業知識的成熟財務人才,將增加企業的交易成本,降低收購效率,不利于收購計劃的順利實施。收購完成開展運營時,企業又面臨面需要找到財務綜合能力強,熟悉且能迅速適應當地財稅環境的高素質財務人員,同時能力合適的財務人員還要接受在境外常駐的生活與工作的挑戰。
境外機構財務人員另一項重要職能是負責搜集當地最新的財稅政策、法律法規,掌握與洞悉所在國家的財稅政策的走向,并積極與當地其他同行業交換信息共同適應當地的財稅文化。這種復合型人才對內生型的中資企業來講并不多得。企業短期內無法通過自身財務人員解決相關問題時,通常傾向于向中介機構尋求能力幫助。Dealogic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企業支付的全部并購咨詢費為4億美元,遠低于美國和歐洲企業海外并購中的費用。
三、相關政策建議
我國已經出臺了各項政策,鼓勵企業“走出去”,中資企業在積極響應努力拓展海外業務的同時,也要吸收國外跨國公司成功管理境外企業的優秀經驗,建立“打鐵還需自身硬”的硬件、軟件基礎,切實推進企業的多元化發展是“走出去”、“走下去”的核心競爭力。
(一)財稅信息標準化,建立財務共享平臺
建立以共享服務為理念的海外公司財務集中管理平臺,是指將海外業務中所有相似的活動進行集中,實現管理資源的共享,并通過提供在結構上近似的服務,以滿足海外公司財務管理的需要,實現一種“如同運行一項業務”效果的財務管理體系。共享服務雖然是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的日益發展,財務共享服務的發展已經到達一個轉折點,它所包含的服務范圍已從直接的集中化和標準化的財務信息處理,還要與日益增多的業務和功能性利益關系人合作,為更廣泛的組織提供可持續的業務成果發揮關鍵作用。通過擴大范圍——功能上和地理上——財務共享服務平臺的活動可以與組織戰略目標保持緊密一致,更好地把“迅速實現”的效率轉化為長期的效果。
通過建立財務共享平臺,可以把基礎性的財務、資金、報告等標準化、定期性的日常財務工作分攤給共享中心處理,海外分支機構的財務人員釋放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當地的資金、財務、稅務風險,搜集經濟環境信息、發現當地財稅管理面臨問題等更深入的管理性問題,提高當地的財務管理水平。
(二)多措并舉,強化匯率風險控制
加強風險防范,堅持“支出與收入、資產和負債的幣種匹配”原則,減少匯率變動導致的不確定性。大型跨國企業通過擁有“內部銀行”集中化管理分支機構的內部資金,統一調配管理;同時,利用專業系統或建立全球資金中心對外匯風險進行評估、衡量、管理匯率風險。同時,企業可以借助專業力量積極拓展如匯率波動險等品種,有效地規避和化解企業跨國發展的外匯風險。提高匯率波動風險意識、強化外匯風險管理、制定有效的對沖策略是即將“走出去”的中資企業的當務之急。
(三)引進具有涉外財務經驗的高端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培養激勵機制
根據企業跨境收購的實際情況,將企業、中介的專業人才整合起來,緩解收購后中境外財務人才匱乏的問題;并加快引進具有全球化意識和財務、法律、金融、管理等多元化背景的高端人才,為海外并購和并購后整合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推動海外并購的順利實施。同時,強化企業內部培養激勵機制。在安永對來自美國、德國、韓國、中國香港和中國大陸的高級管理人員的調查中,45%的受訪者認為,人才是并購成敗的關鍵。⑤并購后在境外將集團公司的財務管理要求貫徹到境外機構,同時要符合境外財務管理要求的復合型人才更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企業應通過薪酬激勵、股權分紅、晉升等渠道提升員工歸屬感,吸納核心人才留任,最大限度的保留收購雙方的人力資本競爭力,提高跨境并購成功率。
在“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下,中資企業在“走出去”時,需要更加關注更好地“走下去”所面臨的財務問題,充分了解所投資國家的財稅政策,管理好匯率波動帶來的經營風險,健全風險管控機制,同時培養好國際化的財務管理人員,才能讓中資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走得更好、更遠。(作者單位: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財務部)
注解:
①商務部:1-2月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同比增長71.8%[EB/OL].2016-03-15.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6/0315/c1004-28201629.html
②數據來源:萬德數據庫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
③中企海外并購金額已逾四千億美元 民企成為主力軍[EB/OL].2015-09-23.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9/23/c_1116657251.htm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201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
⑤海外并購:留住關鍵人才的秘訣[EB/OL].2013-11-26.http://money.163.com/13/1126/00/9EIKU46D00252C1E.html
參考文獻:
[1]于福亮,黃震.淺析境外施工項目外幣匯率業務處理及風險控制[J].交通財會,2014.
[2]鄧亦文,何小燕.企業外幣交易會計處理詮釋[J].財會月刊,2013.
[3]宋世安.莫讓匯率風險成為企業對外并購“攔路虎”[N].期貨日報2014.
[4]屠雯珺.寧波企業跨國并購的現狀、動因、風險評估及政策建議[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
[5]韓龍.匯率對跨國公司并購業務的影響——以中國跨國公司為例[J].時代金融,2015.
[6]唐紹祥.我國總體并購活動與宏觀經濟變量的關聯性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
[7]商務部:1-2月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同比增長71.8%[EB/OL].2016-03-15.
[8]中企海外并購金額已逾四千億美元 民企成為主力軍[EB/OL].2015-09-23.
[9]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201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
[10]海外并購:留住關鍵人才的秘訣[EB/OL].2013-11-26.
作者簡介:楊曉玥,女,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財務部,高級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