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永星,程 飛,楊迎亞,朱耀強
(中糧工程科技(鄭州)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53)
糧食行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國家歷來對糧食基礎設施的建設十分重視,隨著《糧食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打通“北糧南運”主通道的實施,基本形成以東北、長三角、珠三角為代表的糧食流通重要物流節點,進一步適應了糧食“四散化”流通的需要[1]。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糧食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又將會邁入一個新的起點,現代糧食物流系統的設計,無論是在作業效率還是在使用功能上都將提出新的要求。針對此,現通過分析目前糧食物流系統中汽車散糧接發設施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解決對策為進一步提高我國糧食物流行業技術水平,建設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糧食物流設施起到推動作用。
傳統汽車散糧接發站產能由于受卸車效率的限制,設計大多集中為100~500 t/h,隨著糧食流通效率的提高和糧食集散地倉容量的增加,特別是散糧自卸汽車使用比例的提高,接發站產能的需求穩步提高,從近2a港口糧食物流項目汽車散糧接發站根據需求設計的產能來看,已提升到500~1 000 t/h。建設較大產能汽車散糧接發站已成為一種新趨勢,因此傳統的汽車散糧接發站設計思路需要進一步優化調整。
過去糧食接發站設計,僅考慮汽車散糧裝或卸,忽略了“集裝箱”運輸“新勢力”在糧食物流行業的應用。在糧食集散地,汽車散糧接發站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即要承擔一部分糧食接收功能,主要是接收糧食批量較小貨主,避免了使用進出糧大系統“大馬拉小車”;“啟下”即承擔一部分糧食發放的功能,汽車散糧發放主要是解決糧食集散地周邊直接消費市場對原糧的大量需求[2]。無論是從構建科學高效的糧食物流體系上,還是從糧食流通實際需求上,汽車散糧接發工藝功能都需要進行一次新的技術更新。
隨著自卸散糧汽車的改進和普極,糧食卸車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面臨卸車過程極易產生粉塵飛揚的難題,加上過去汽車散糧接發站設計對粉塵污染問題考慮不足,除塵措施不夠完善,直接導致卸糧接發站作業時,灰塵滾滾,狼煙四起,污染操作和周邊的大氣環境,易引起環保糾紛,損壞企業形象;長期處于含塵環境中,職工的身體健康受到威脅,職業矽肺病也不可避免[3]。在國家大力開展環境治理的大背景下,汽車散糧接發站除塵工藝的設計不進行改進,將很難適應社會的需求。
首先,卸糧坑底部輸送設備采用2條400 t/h(或500 t/h)刮板機搭接1條800 t/h(或1 000 t/h)刮板機的布置形式(見圖1),使來糧輸送能力大大提高,采用刮板輸送機,降低卸糧坑深度,減少深基坑支護費用。其次,汽車卸糧坑上卸糧斗采用2×3布置(見圖2),保證汽車卸糧時寬度和長度方向均有足夠的作業面,可滿足2輛車同時進行卸糧作業,大大提高散糧自卸汽車卸糧效率。

圖1 輸送設備平面布置圖

圖2 卸糧斗平面布置圖
2.2.1 汽車散糧裝卸工藝
首先,設計考慮能夠滿足多種形式的散糧汽車進行卸糧作業(見圖3)。

圖3 汽車卸糧示意圖
使糧食接發站具有卸糧的通用性。其次,充分利用糧食接發站一端空間,每車道設置發放倉,通過發放倉出口下方的汽車發放伸縮軟管或無塵發放料斗進行汽車散糧發放作業(見圖4)。此外,兩車道的設計也滿足了卸車和裝車同時進行的需求。

圖4 汽車裝糧示意圖
2.2.2 集裝箱裝卸工藝
設計考慮滿足集裝箱卸糧功能(見圖5)。

圖5 集裝箱裝卸作業示意圖
一方面在卸糧坑上方設置2個行車,并配有提升電動葫蘆。集裝箱汽車就位后,調控兩行車位置,通過行車上的電動葫蘆完成集裝箱起吊,控制兩電動葫蘆起吊高度,使集裝箱開門一端傾斜向下,完成集裝箱卸糧作業。另一方面,在發放倉錐斗側壁設置側壁發放溜管,同樣通過控制兩行車位置和電動葫蘆的提升高度,使集裝箱開門一端傾斜向上,通過側壁發放溜管自溜完成集裝箱的裝箱作業。
汽車卸糧時,糧食內的粉塵隨卸糧產生的大量氣流外溢,結合多年設計經驗,設計考慮多種除塵措施,綜合解決粉塵外溢污染環境的難題。
2.3.1 科學蔽塵
卸糧格柵下設置蔽塵裝置,蔽塵裝置能夠阻擋在卸糧錐斗內的粉塵通過卸糧格柵向外溢出,蔽塵裝置核心構件由固定擋板和活動擋板兩部分組成(見圖6)。

圖6 蔽塵裝置截面圖
活動擋板在流動糧食的重力作用下,會繞固定端發生轉動,使糧食進入卸糧錐斗,且活動擋板能夠根據糧流大小自動調節轉動的角度,這樣就使卸糧錐斗內部形成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防止錐斗大量的糧食粉塵外溢。
2.3.2 合理除塵
根據汽車卸糧時粉塵產生的位置和濃度的不同,對卸糧錐斗內部和卸糧坑上方合理設置除塵吸風點。在相對密閉的錐斗內設少量吸風除塵,在相對開放的卸糧坑上方設置較大吸風量控塵,為增大卸糧坑上除塵吸風口有效除塵面和盡可能讓吸風點靠近塵源釋放點,在卸糧坑兩側設置除塵吸風風箱(見圖7、8),有效控制相對方開放空間內粉塵的向外擴散。

圖7 除塵吸風風箱立面布置圖

圖8 除塵吸風風箱剖面布置圖
2.3.3 智能隔塵
糧食接發站裝卸糧空間由于工藝需要,不可避免呈現“細長”的形狀,加上細長空間兩端為汽車進出口,這一空間內就容易形成一種氣象學中的空氣流動現象——“穿堂風”,為避免這一對除塵不利情況的出現,在糧食接發站進出口設置有智能電動卷簾門(見圖9),在糧食裝卸作業時,卷簾門通過傳感器感應散輛汽車的進出狀態,能夠自動開關進、出口的電動卷簾門,保證作業空間內形成相對密閉的狀態,隔斷穿堂風的形成,從而起到防止糧食粉塵的向外擴散。

圖9 電動卷簾門布置示意圖
此多功能糧食接發站的設計,集汽車、集裝箱接發功能為一體,加上全方位的除塵措施,能夠較好地解決傳統糧食接發站存在的問題,為現代糧食物流集散地汽車散糧接發設施的設計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李增凱.我國糧食物流發展概況及建議[J].糧食流通技術,2013,19(3):1-3.
[2]毛廣卿,李海元,易文強.試論汽車卸糧坑的工藝設計方案[J].糧食與飼料工業,2004,27(8):11-13.
[3]劉四麟.糧食工程設計手冊[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