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菘?張文藝?趙宇新?胡玲

【摘要】 目的 研究血管內超聲指導對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介入治療的有效性。方法 60例接受雙支架治療的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以及研究組, 各30例。對照組患者使用冠狀動脈造影, 研究組患者使用血管內超聲。對兩組患者介入治療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研究組主支、分支最小管腔面積(MLA);主支、分支支架直徑, 主支、分支支架的長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急性支架內血栓發生率、靶病變血運重建發生率以及心功能惡化死亡率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管內超聲指導對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介入治療可以促使支架植入效果更佳, 同時取得非常顯著的預后治療效果。
【關鍵詞】 血管內超聲;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介入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081
本次研究旨在探索血管內超聲指導對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介入治療的有效性。選取2013年10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接受雙支架治療的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經過研究得到, 使用血管內超聲檢查指導的患者可以取得非常顯著的效果, 支架植入效果更佳。本次研究取得了非常顯著的研究結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接受雙支架治療的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患者,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上述全部患者均滿足相關診斷標準。采用隨機數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30例。對照組中男12例, 女18例, 年齡最小54歲, 最大78歲, 平均年齡(66.20±4.34)歲。研究組中男 14例, 女16例, 年齡最小54歲, 最大79歲, 平均年齡(65.10±4.2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絞痛癥狀或者是存在一部分心肌缺血臨床癥狀[1], 在接受冠狀動脈造影證實存在明顯的真性分叉病變, 主支以及分支狹窄程度均≥70%(左主干則≥50% ), 主支以及分支直徑≥2.5 mm。排除標準:年齡≥80歲, 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6個月的時間內曾經出現過腦血管事件, 存在明顯的惡性腫瘤以及肝腎功能衰竭現象, 對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雷帕霉素等藥物存在過敏情況的患者[2]。
1. 3 方法
1. 3. 1 對照組 對照組使用冠狀動脈造影, 選取使用德國西門子大型C型臂-DSA介入治療機。經橈動脈完成穿刺, 按照Judkins法相關標準對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 多體位常規投照, 測量狹窄程度最重體位[3]。
1. 3. 2 研究組 研究組患者在造影后使用血管內超聲, 選取使用VOLCANO IVUS檢測儀(美國VOLCANO公司)。同時選取美國VOLCANO公司生產的VOLCANO IVUS冠狀動脈超聲成像導管20 MHz。選送到病變遠端≥1 cm的位置, 機械自動回撤導管, 速度為0.5 mm/s采集圖像。選取使用改良的Culotte技術或者是Step crush技術實現雙支架植入工作[4]。
1. 4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主支、分支最小管腔直徑(MLD), 主支、分支MLA, 主支、分支支架直徑, 主支、分支支架的長度[5]。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急性支架內血栓發生率、靶病變血運重建發生率以及心功能惡化死亡率。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測量指標情況比較 兩組主支、分支MLD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主支、分支MLA, 主支、分支支架直徑以及主支、分支支架的長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隨訪結果比較 6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為期12個月的隨訪, 隨訪率高達100.00%。研究組患者中發生急性支架內血栓的患者有2例(6.67%), 在使用血小板聚集率檢測之后, 顯示為氯吡格雷抵抗作用。對上述2例患者進行急癥血栓抽吸處理之后換用替格瑞洛, 之后更變為90 mg, 2次/d, 支架內血栓情況消失。出現靶病變血運重建的患者有2例(6.67%), 因心功能惡化死亡的患者有1例(3.33%)。對照組中, 發生急性支架內血栓的患者有8例(26.67%), 對患者實施急癥血栓抽吸以及使用高壓球囊擴張之后患者的血流情況恢復。出現靶病變血運重建的患者有8例(26.67%), 因心功能惡化死亡的患者有6例(20.00%)。兩組患者的急性支架內血栓發生率、靶病變血運重建發生率以及心功能惡化死亡率比較,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本次研究選取60例接受雙支架治療的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 對患者進行分組研究, 研究組使用血管內超聲, 對照組使用冠狀動脈造影, 在完成介入治療之后, 研究組主支、分支MLA, 主支、分支支架直徑, 主支、分支支架的長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急性支架內血栓發生率、靶病變血運重建發生率以及心功能惡化死亡率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血管內超聲指導對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介入治療可以促使支架植入效果更佳, 改善遠期預后效果, 同時取得非常顯著的預后治療效果, 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但是該項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需要得到專家們的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單守杰, 陳紹良, 劉志忠, 等. 血管內超聲指導對于冠狀動脈真性分叉病變介入治療長期預后的影響.嶺南心血管病雜志, 2013, 19(6):679-684.
[2] 李文慶, 程志勇, 魏明霞, 等.血管內超聲指導介入治療冠狀動脈分叉病變臨床研究.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5, 29(4):292-295.
[3] 王鑫鑫, 杜捷夫, 高磊, 等.血管內超聲指導冠狀動脈中重度鈣化病變介入治療的效果.心臟雜志, 2014, 26(4):468-469.
[4] 王巍彬, 程標.血管內超聲在冠心病診斷及治療中的應用.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14, 11(3):166-171
[5] 王增良, 楊樹森. 血管內超聲在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的應用進展.心血管病學進展, 2012, 33(3):349-352
[收稿日期: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