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生生
【摘要】 目的 探究替羅非班應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11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 按照計算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 各57例。所有入選患者均給予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對照組患者術前未予以鹽酸替羅非班, 治療組患者術前予以鹽酸替羅非班, 比較兩組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及冠狀動脈血流情況。結果 治療組TIMI 0級0例, TIMI 1級3例(5.26%), TIMI 2級15例(26.32%), TIMI 3級39例(68.42%), 對照組TIMI 0級0例, TIMI 1級5例(8.77%), TIMI 2級27例(47.37%), TIMI 3級25例(43.85%);治療組TIMI2級例數明顯低于對照組, TIMI 3級例數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為7.02%, 對照組為26.32%,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療術前予以鹽酸替羅非班, 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防止不良事件的發生, 值得臨床使用和全面推廣。
【關鍵詞】 介入治療;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替羅非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137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急性心肌梗死, 其發生原因主要為, 發生病變的冠狀動脈血供不足或停止, 相應心肌長期處于缺血狀態, 引起急性心肌缺血性壞死。通常情況下, 臨床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定義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不穩定斑塊發生破裂性血栓后, 冠狀動脈血管出現的完全性或持續性阻塞現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臨床首選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療方法, 其整體治療效果比較理想。但是, 因為病變血管的血小板粘附功能較之前明顯增強, 再加上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高凝狀態等相關因素的影響, 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升高, 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1]。鹽酸替羅非班具有抵抗血小板和抑制血小板異常聚集的重要作用。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11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分組研究, 現將治療效果進行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1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分組研究, 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臨床診斷標準[2], 符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適應證;②發病時間≤24 h;③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自愿參與并簽署協議書。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具有替羅非班過敏史;②腦血管疾病、消化道活動性出血或血小板減少癥;③3個月內進行過心肺復蘇或手術。將患者按照計算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 各57例。治療組男26例, 女31例, 年齡42~76歲, 平均年齡(59.6±5.7)歲;下壁或右室梗死24例, 前壁或廣泛前壁梗死33例;對照組男29例, 女28例, 年齡44~75歲, 平均年齡(57.3±5.9)歲;其中下壁或右室梗死27例, 前壁或廣泛前壁梗死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入選患者入院后, 口服阿司匹林[上海海虹實業(集團)巢湖今辰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4021119]100 mg, 嚼服氯呲格雷150 mg, 皮下注射100 U/kg低分子肝素鈣[葛蘭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J20090006], 并遵醫囑應用硝酸酯類、β受體阻斷劑以及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等。對照組患者術前未予以鹽酸替羅非班, 治療組患者術前予以鹽酸替羅非班(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60265), 靜脈推注10 μg/kg, 要求30 min內完成推注, 術后36 h采用靜脈持續泵入的方法, 控制泵入速度在0.15 μg/(kg·min)左右, 兩組均給予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1. 3 觀察指標 ①血管血流TIMI分級:病變血管遠端未見血流, 血管未出現再灌注現象為0級;血管遠端部分血流灌注現象明顯為1級;血管處于完全再灌注的狀態, 速度并不快為2級;血管完全在灌注, 速度在3個心動周期以上為3級。②觀察并記錄治療期間患者再發梗死、出血、心絞痛等不良事件。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冠狀動脈血流情況比較 治療組TIMI 0級0例, TIMI 1級3例(5.26%), TIMI 2級15例(26.32%), TIMI 3級39例(68.42%), 對照組TIMI 0級0例, TIMI 1級5例(8.77%), TIMI 2級27例(47.37%), TIMI 3級25例(43.85%), 兩組TIMI分級0級和1級例數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TIMI 2級例數明顯低于對照組, TIMI 3級例數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治療組再發梗死2例(3.51%), 心絞痛1例(1.75%), 出血1例(1.75%), 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為7.02%, 對照組再發梗死4例(7.02%), 心絞痛5例(8.77%), 出血6例(10.53%), 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6.32%, 對照組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高于治療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據相關調查資料顯示, 近年來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狀態, 且年輕化趨勢明顯, 其嚴重威脅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針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或其他類型的急性心肌梗死, 臨床主要采用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方法進行治療, 其不僅可以盡快恢復冠狀動脈的正常血流狀態, 還能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改善生活質量。然而,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傷血管內皮細胞, 其手術操作會導致壞死物質、脂質斑塊以及粥樣硬化斑塊等脫落, 再加上機體一直未改善的高凝狀態, 術后出血或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升高;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需要支架、球囊等相關器械的輔助, 這些輔助器械會加大冠狀動脈內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的可能性, 進而激活血小板, 使其處于粘附積聚的狀態, 形成血栓;粥樣硬化斑塊中原有的炎癥細胞、基質成分的積聚和粘附效應, 會加重損傷心臟微血管, 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再次發作[3]。
相關研究發現[4], 對急診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術前應用替羅非班, 可有效降低心肌壞死的發生率, 促使心肌血供得以明顯改善。替羅非班屬于血小板膜蛋白受體拮抗劑的一種, 可與血小板表面受體進行強效結合, 通過對纖維蛋白受體和Ⅱb/Ⅱa的復合物形成進行干預的方式, 發揮較強的抗血小板的治療功效。曾有研究證實[5, 6], 鹽酸替羅非班不僅可以有效降低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 還能確保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安全順利的進行。除上述作用外, 鹽酸替羅非班還具備減少炎性因子、對血小板激活進行抑制和有效改善梗死相關血管血流狀況的功效。由本組實驗得到的結果可知, 治療組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7.02%)明顯低于對照組(26.3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冠狀動脈血流情況比較上, 治療組TIMI 2級例數明顯低于對照組, 其TIMI 3級例數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盧志紅等[7]在替羅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療的療效一文中也得到了與本組實驗結果十分相似的結論。
綜上所述,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療術前予以鹽酸替羅非班, 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防止不良事件, 值得臨床使用和全面推廣。考慮到本組實驗選擇的樣本數量偏少, 鹽酸替羅非班在STEM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治療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及弊端還有待臨床深入分析與討論。
參考文獻
[1] 張大鵬, 王樂豐, 王紅石, 等. 替羅非班對非介入治療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療效. 中華內科雜志, 2014, 53(3):401-403.
[2] 丁友鶴. 替羅非班治療給藥對介入治療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療效及預后的影響. 中國傷殘醫學, 2015, 30(6):104-105.
[3] 馬國平, 籍振國, 郭軍, 等. 替羅非班應用時間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療的影響.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7):1494-1497.
[4] 龔艷君, 陳麗珠, 洪濤, 等. 替羅非班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遠期預后的影響. 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 2015, 23(2):80-84.
[5] 郝淑夢, 王春梅. 替羅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診介入術中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4, 42(6):688-689.
[6] 楊新春, 張大鵬, 王樂豐, 等. 冠狀動脈內應用國產替羅非班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后心肌灌注和臨床預后的影響.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7, 35(6):517-522.
[7] 盧志紅, 王孟杰, 邱小芩, 等. 替羅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療的療效. 醫藥前沿, 2015, 54(30):148-149.
[收稿日期:2016-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