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桂靜
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成才的前提。德育應從小進行,從家庭和幼兒園開始。一般認為2~7歲是一個人品德、個性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的大腦神經活動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種刺激,形成暫時性的神經聯系。這時形成的一切都非常的牢固,并將作為“第二天性”。實踐證明:對一個不良個性及品德的改造,往往比培養一個優良的品質要困難得多。 “一歲看小,三歲看老。”幼兒德育將影響到整個德育工程的質量。對孩子的品德培養既要抓早,又要抓嚴,講究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結果。
一、家庭是品德培養的第一課堂。
家庭是未成年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在幼兒思想道德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幼兒主要的場所的家庭,家庭是孩子自幼學習的角色觀念.形成角色取向,模仿角色行為的重要場所,子女最初的是在家里模仿父母,進而模仿他人的行為,要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能力使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更重要的是教幼兒這樣做人.做一個已德為先,為社會所有用的人,我們首先要培養幼兒的良好品德.家長地孩子品德教育的態度,對品德培養重視的的態度,各種道德品質的評價性質等.都有意無意的制約著他們對孩子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的行為.育家庭教育是人生起步的啟蒙教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好的家庭環境對幼兒健全人格建構起著關鍵的作用。“家”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孩子的一生成長總是會打上環境的烙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基礎。通過講故事、看電影、游戲等方式來進行品德教育是最為有效的。父母要重視自身的品德和文化修養,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表率。讓孩子從父母的模范行為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吸取更多多有益的營養。
二、教師榜樣潛移默化的影響。
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師品格的熏陶、行為的教育,然后是科學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對教師的“為人師表”、“模范榜樣”的界定,不是信口開河,教師榜樣對幼兒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獎勵和懲罰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它對幼兒的成長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兒善模仿,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們最直接的模仿對象是教師,他們對教師的言行舉止感受最深,觀察最細,最喜歡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及品德習慣對幼兒起著榜樣、表率的作用。教師應注意處處以榜樣示范引導幼兒,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響和感染。老師自身應注意形象,衣著要干凈整潔,不亂化妝和穿奇裝異服。老師之間見面時要有禮貌地招呼,臨別時要說“再見”。有意見時絕不當著幼兒的面爭吵、說粗話,避免給幼兒產生不良影響。正如羅伯特·庫爾斯在他的《兒童的道德智慧》一書中所總結的,兒童“目睹”我們的生活,由此學會了怎樣與他人相處,怎樣在這個世界上做出正確的行為,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對道德準則逐漸形成認同感,這種學習是通過牢記他們的所見所聞而得到激勵的。兒童是目擊者,是一個時刻關注成人道德行為的目擊者。可以這樣說,與學生最親近的教師是最重要的道德教育者,是學生成長中不可忽視的人。
三、品德培養應從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
小孩子是不會懂得什么大道理的,所以不用教育他為什么要這樣做,而是要讓他明白該怎樣去做。等他養成了習慣,那么這些行為里所包含的道德規范也就形成了。教育孩子不隱瞞自己的過錯,并要勇于改正錯誤。發現孩子說謊時,應分析說謊的原因,有針對性地解決。讓孩子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衣、洗臉、刷牙、吃飯、收拾床鋪、玩具等。培養幼兒生活的條理性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并為幼兒參加家務勞動和社會公益勞動打下良好基礎。可讓孩子洗碗筷、打掃居室衛生、擇菜、就近處買小物品等。適當的家務勞動能加強幼兒對家庭成員的關心愛護,同時,通過勞動使孩子明白長大后要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的生活。 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獨居獨食多。培養孩子大方不自私,與人友好相處十分重要。教師要教育孩子事事處處不能只顧自己,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食品和玩具,并能遵守游戲規則,與其他孩子友好相處。培養孩子尊敬長者,孝敬父母的好習慣。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是從小開始長期實踐而形成的。因此家長和教師應要求幼兒從小做到尊老愛幼,待人和氣,熱情,有禮貌;不罵人,不講臟話;大人講話不插話,不打斷別人說話;在別人家做客時不亂翻東西等等。培養孩子的品德要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護,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
結語:赫爾巴特認為:“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品德行為的培養,不僅是教育孩子做一個品行高尚的人的問題,又對孩子的學習、生活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所以要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小做起,從點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