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麗皮努爾·托乎提
新疆和田是維吾爾聚居地區,一年級維吾爾孩子由于受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日常生活中習慣使用維語,漢語語言環境差,漢語水平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剛接觸漢語,漢語詞匯積累很少,聽懂漢語數學課比較難。在一年級雙語數學教學中,怎樣進行雙語教學呢?我進行了如下探索:
一、在營造良好的小學數學雙語課堂教學環境中進行雙語教學。
小學數學雙語教學不是簡單的數學加漢語,不是把數學知識用漢語講授就是雙語教學了,應是漢語與數學教學要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作為一名小學數學雙語教師,我認為首先營造良好的小學數學雙語課堂教學環境,讓小學生在具體的環境中學習雙語數學,以此作為實施雙語教學的最基本的方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雙語數學的興趣。提高雙語數學教學質量。比如,在剛剛學習“認識數字”的時候,即用維語認識數字,又對應著給出漢語的讀法,讓學生在初步學習時就形成雙語學習印象。同時,我在黑板報上用維語寫上1-10的數字,并在每個數字的下面標注上相應的漢語,讓學生在維語和漢語的互譯中學習,學生在說一個數字的時候,就在腦海中形成了維語和漢語兩種表達方式,這樣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雙語表達能力。激發學習雙語數學學習興趣。
我在教學中,介紹一些小學數學術語、數學概念、數學法則,數學符號,用維語、漢語兩種方式表達,這樣讓學生能理解數學知識,對一些重要的數學概念、法則、數學符號,用漢語寫好,,課后反復朗讀記憶,這樣能切實有效提高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數學雙語水平,提高雙語數學理解能力。
二、利用直觀圖形、實物進行雙語教學。
小學一年級兒童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我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給小學生提供豐富的直觀的圖形、實物,并用漢語、維語說出這些實物圖形的名稱,不僅能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還能讓學生獲得一些維語漢語知識。這就能激發小學生學習漢語和雙語數學的興趣。如在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時,我先帶了一些禮品盒,讓大家用維語和漢語說一說:這是什么禮品盒,是什么形狀?每個面是什么圖形?讓學生摸一摸自己文具盒的面,書面有什么感覺,體會面的手感。接著出示立體圖,問他們有什么好辦法能把這些積木的面畫下來,并用維語和漢語寫出各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利用尺子、繩子、剪刀等工具,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比較著三種圖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說出相同點:三種圖形都有四條邊,都有四個角。不同點: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上下兩邊、左右兩邊相等;正方形四邊都相等。讓學生用漢語表達,表達不清楚或不會用漢語表達的,我再補充,引導學生用漢語思維數學、表達數學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提高雙語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在游戲活動中進行雙語數學教學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愛說愛動,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課堂上,有時要玩一會兒與學習無關的東西。課堂上,我組織學生開展適當的游戲活動,既有助于學生體力、智力、交際能力的發展,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雙語數學的興趣。
我在教學《10的認識》一課時,學完10的分解和組成后,我設計了“拍手湊十游戲”:我有節奏地拍手,給出任何一個十以內的數,讓學生同樣有節奏地拍手,說出一個能與我所說的數湊起來是十的數。
我說:我拍(三下手掌)。學生回答:我拍(七下手掌)
我說:我拍(六下手掌)學生回答:我拍(四下手掌)……
這個拍手湊十游戲,節奏感強,朗朗上口。不僅能夠消除小學生的學習疲勞、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還能幫助學生快速回憶剛才所學的新知識,深化鞏固所學知識。激發了一年級小學生學習雙語數學的興趣。
四、在動手操作中進行一年級數學雙語數學。
小學一年級兒童更多的是具體的形象思維,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做中學”,這種學習活動方式,小學生喜歡、樂意,它不僅能使學生學得活潑,而且能激活大腦的思維,對所學知識理解更深刻。例如教學9加幾的加法時,我先讓學生觀察兩個可以裝滿十瓶牛奶的盒子,一盒里裝了9盒牛奶,另一盒里裝了5盒牛奶,想一想,怎樣裝牛奶更容易看出牛奶的總瓶數?學生在掌握“湊十”的基礎,讓學生擺小棒,左邊擺9根,右邊擺5根,想一想,我們怎樣操作,能使我們一眼看出這些小棒的總數?由于有了放牛奶的經驗,學生很快想到從右邊的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和左邊的9根湊成10根。然后和剩下的4根合起來就是14根。我再將學生的想法用算式寫在黑板上,把操作活動和數學符號聯系起來,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在數學教學中,多讓學生動手操作,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做”的機會,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雙語數學的興趣。
五、在解決實際應用題中進行雙語數學教學
我在一年級應用題教學中,在理解應用題題目意思時,簡單的句子我直接用漢語表達,意思難懂的句子我用維語、漢語兩種語言講解,最后用維語表達完整題意,再用漢語表達完整題意。例如“池塘里有8條魚,游走了3條,池塘里還剩幾條魚?”“樹上有2只小鳥,又飛來6只,在飛走4只,現在樹上有幾只小鳥?”、在這些容易理解、帶有趣味性的生活實例中,學生接受起來輕松又愉快,同時體會出在什么情況下用加法或減法,合理運用“+、-”符號。這樣既不影響數學課的教學效果,又促進了學生多方面感受聽漢語、說漢語的能力,擴大了漢語詞匯量,提高了漢語水平,為今后雙語教學打下基礎。
總之,在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小學數學雙語教學中,教師只有從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出發,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直觀圖形和實物、在游戲活動中、在動手操作中、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進行雙語教學,就能有效地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雙語積極性,就能有效提高小學數學雙語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