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茂華
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何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加速道德認識的內化,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許多教師做了有益的嘗試,我結合本校條件及學生年齡特點、知規律,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和改進:
一、打破單一授課形式,開展多樣化課堂。
傳統的教室授課,無法提高學生的興趣,課堂上索然無味,學生死氣沉沉。我安排了豐富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觀家鄉的工廠、街道、名勝古跡。通過參觀,使學生親眼目睹家鄉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激起對家鄉、對黨、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激起為建設家鄉,建設祖國而學習的積極性。陶行知先生說:“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思想品德課的實踐,就是“做中學”的一種體現,促進學生由“知”向“行”的轉化,從而知行統一。
二、開創“辯論課堂”,知行統一。。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局限于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深化明理,特別是一些與生活常識、安全知識、道德觀察之類相關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我大膽的開創“辯論課堂”,針對此類內容進行課堂辯論,學生們興致很高,也到達到了明事理,懂規范,曉常理這一目的。教師通過創設道德認知沖突或抓住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采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例如教學《保護自我》時,我借助多媒體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放學路上,從一輛汽車上走下來一個陌生人對中小紅說‘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帶我去見你的班主任嗎?小紅應該跟陌生人走嗎?我沒有讓學生直接回答,而是讓同意走的同學坐左邊,不同意的同學坐右邊,座位調整使課堂成為辯論會場,在對抗辯論中,學生得到啟發,明白生活中許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著危險,不要忘了安全防范意識,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道德辯識能力和認知水平。
又如上網,對于它的利弊,社會上的看法眾說不一。在家長和老師看來,中學生上網弊大于利,因為中學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擱學習。那么學生是受不了誘惑還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屢禁不止?我在教學《身邊的誘惑》時,,讓學生通過彼此的唇槍舌戰來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進行總結和正確引導,肯定學生積極參與的精神,表揚他們勤于思考,善于辯論,這樣在辯論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實處。
學生在辯論中進步,在辯論中清晰,在辯論中堅定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在我的實際教學工作中,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形式,優化課堂結構,找準學生的認知沖突,抓住教育契機,對學生進行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學生養成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
三、角色體驗,塑造心靈。
近年來,有人提出“讓學生中在活動中學習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教學體現活動化”等觀點。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通過一臺有血有肉、情節生動的課本劇,學生可從中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這是一種以社會經驗為基礎而設計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增強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
我們可以結合有關教學內容,采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游戲、中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學中分別讓學生角色扮演,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內容。情境表演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真實、親切, 能使學生充分參與、積極表現,融入課堂教學,自然地主動發展,從而深化道德認識,內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愛在屋檐下》,就是通過觀察,來表演自己平時在家里為家人做過哪些事?自己是怎樣做的?演一演,評一評,看一看,促進學生的孝心,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德行孝賢扎根于學生心中,從中懂孝道,行禮儀,愛家人。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升華學生心智。
根據思想品德課講究明理、激情、導行的課堂教學特點,將多媒體合理、靈活運用到中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讓它以特殊的表現手法,更好地、真正地為思想品德課教學服務。讓學生在課堂這個有限的空間、時間里使抽象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具體化、形象化。強化學生的感知,加快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強化記憶,達成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充分利用媒體的直觀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點,利用多媒體再現情境,讓學生運用多種感觀進行觀察、分析等,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道德認識,逐步做到激情、明理、導行。
如上完《燦爛的中華文化》后,我組織學生創造性地開展“我愛祖國”系列教育活動,在“講國學、頌國學、為祖國添光彩”等具體活動中,將圖象、音響有機結合的多媒體,將祖國的名勝古跡、風土人情、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等畫面展現出來。在“看、想、議、做”多種形式下,感受到祖國的繁榮富強,為國添光、報效祖國的強烈愿望在心中萌生,愛國主義思想在學生們心田扎下了根。合理、靈活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發揮多媒體的形象、生動、鮮明等優勢,就會給思想品德課帶來生機,給課堂教學的改革開辟了新的天地,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讓學生學中有樂,樂中有學,從而真正收到實效。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通過創設豐富的、靈活的、直觀的、開放的學習形式,給學生大量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既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提高了主體參與能力,從而增強了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