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素新
教師不能僅僅是個文學愛好者,他還得是個鉆研者、引導者,況且認可、喜歡也不等同于受感化,感性的東西也終究不會持久。于是,在經過兩輪的教授、學習之后,新編語文教材地位淪落,與“新”字不沾邊了。細究其中的原因,對選文人文性的美缺乏深刻認識,沒有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初中語文教材人文性強化的現實意義是關鍵。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的提出是在20世紀90年代,有極其深廣的國際背景。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物質文明高度發展而人自身嚴重異化,造成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如威力無比的核武器與人類自身的對立,改造利用自然資源與破壞生態平衡的矛盾,物質生活的豐富與人欲橫流金錢至上的沖突等等。總之,科學主義構成了對人文精神的巨大壓力,科學技術的統治地位迅速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行為和生存方式對文化教育形成了強烈的沖擊。在科學主義思想影響下的教育,過分強調科學內容、職業技術教育和實證主義方式等反映在語文教育領域,一些學校一度就出現了純知識、純技術的純工具課,把富有生命活力、充滿人文精神的語文教育變成無生命、無血肉的應試教育,重工具輕人文,重思維輕情感,重形式輕內容,重語言輕文學。近年來語文教育界和社會各界的有識之士強烈要求克服科學主義對語文教育的負面影響呼吁重建人文精神教育。此次課程改革適應時代需要,旗幟鮮明地重新定義了語文的本質屬性:“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初中語文教材人文性的強化正是基于這樣的社會現實發展的需要。我們這個時代渴求的人才不能僅僅是科技精英,而應該是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充滿愛心、有創新精神和自我實現意識的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湮沒了人的本性,而我們的語文教育人文性強化的目的則是喚醒人的生命意識,高揚人的主體精神,重視人的情感態度,力求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另一方面,當前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帶給我們富足物質生活的同時,對文化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小覷。“當下時代的文化可稱之為實利型文化,人們對自我教育自我獲得質量的衡估標準是是否有用。也就是說,我所學習的東西可否直接轉化為現世現報的利益。”這種文化心態著實令人擔憂。如何激濁揚清,提升大眾的文化品位,改善具體的文化語境,這當然得從“娃娃”抓起。
此外,初中語文教材作為初中語文課程組成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其人文性的強化勢必也會影響其他構成要素,進而影響語文課程總目標的達成。以往的傳統課程觀受功利主義的影響,將教材與課程等同起來,割裂課程內容和課程過程,忽視課程的過程性和生成性,把課程作為外在于學生的靜態的東西。課程陷入封閉、板滯的圈子跳不出來,學生的思想受束縛,高分低能現象嚴重。新的課程觀則認為,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動態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學生與教師的經歷體驗是課程,社會生活也是課程。語文教材只是課程的一個因素,它只有在與學生、教師、環境因素整合起來,成為課程這個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時,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對于任課教師和學生而言,初中語文教材人文性的強化使得教材成為教師與學生在特定環境中交流、學習的很好的媒介。以往初中語文教材中雖然不乏名家大作,但是大部分選文的寫作年代與中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遙遠,語言隔膜,主題艱深,缺乏時代感,不能追隨人類文化和文明前行的腳步,學生理解起來非常困難,學習興趣大打折扣。而改編后
的初中語文教材在先進的課改理念指導下,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將許多人文性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作品選入課本。這些充溢著人文精神的美文既能讓教師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拓展出更加廣闊的思維空間,帶領學生自由翱翔于文學藝術的天宇,漫溯歷史文化的長河,貼近蕓蕓眾生,捕捉人間萬象,讓他們在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關照中獲得精神的力量和信仰,吸收民族傳統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精華;更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悟性,激發學生的靈性,凸顯學生的個性,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生命意識,從而各方面均衡發展,達到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材人文性的強化無論是對社會發展,對文化傳承,還是對語文課程目標的達成,都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正確地看待教材,創新使用教材,充分發揮它在課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也許它選編的作品數量有限,然而它們合在一起所體現出的深厚文化內涵及豐富的情感價值卻無法估量。
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成為每一個教學階段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在進行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教學實踐活動中,深入到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容易觸景生情———產生對工作的喜愛,有了這個情的鋪墊,學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立足點,自主地去學習,找出問題,分析解決,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讓學生在校期間,結合不同階段的特點,在指導教師的具體指導下,有針對性地持續進行不同形式的準教師訓練,使學生在校期間實現向合格幼教教師的轉化。
還可以邀請往屆優秀的畢業生圍繞“剛進學校時的感受”、“如何確定自己的學業目標”、“我們的工作收獲著幸福”、“如何理解機遇與挑戰”等問題與在校生進行互動交流。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目標,把握就業形勢,鼓舞和感召學生在本專業領域建功立業的激情和決心。
如果我們引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也許學生和我們一樣將興致盎然、樂此不疲地投入到學習工作中。我們期待我們通過各種努力使學生在短暫的職業學習后,散發出一種迷人的美,而美就在于他們熱情的付出,美就在于他們展現出自信的笑容,美就在于他們日益增長的職業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