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轉
【摘要】目前在我國的教育中,對于科學知識的重視遠過于對于人文精神的培養。筆者結合教學實際,對高中文科化學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相關闡述,以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高中文科 化學 人文精神
1、化學教育中進行具人文精神的人格熏陶
人文精神需要健全的人格熏陶,在高中文科化學教育中,應對學生進行人格上的培養。縱觀整個化學史,學生在課本上接觸到的大量化學家都具有非同一般的人格魅力。甚至很多化學家不僅僅是在化學方面創造出了巨大的成就,在其它領域也有諸多貢獻。通過分析這些化學家的人格特點,可以得出他們都具有關愛人類發展,勇于為人類奉獻,并且具有的歷史責任感這些共性。
在高中文科化學教育中,可以利用化學家諾貝爾的事跡對學生進行人格熏陶。作為一名化學家,瑞典人諾貝爾不僅精神頑強,而且具有強大的奉獻精神。他所奉獻一生的炸藥事業為整個人類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當他發現炸藥被用作軍事時,強烈的人文情感讓他把一生所有的財產全數捐贈作為基金,用來獎勵所有在人類歷史上為和平為自然科學作出貢獻的科學家。而另一位在酶催化與有機分子合成方面有著卓越貢獻的英國科學家康福思是一位聾人。生理上的缺陷并未阻擋其人生的發展軌跡,反而用其意志力體現了其人格的偉大。這些化學史上的化學家不僅可以作為學生鉆研化學的引路者,更是學生可以吸取無限營養的人格豐碑。作為高中文科化學老師,應在這方面努力挖掘教學資源,讓學生在無形中培養起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化學教育中進行具人文精神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化學是一門研究客觀物質變化與性質的學科。利用化學教育培養學生人文精神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其重點在于提高學生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度,并且在教育中培養學生科學世界觀,從感性與理性兩方面塑造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高中文科化學教學中,對物質微觀粒子的認識,對電離平衡的教學,對物質層次的教學,對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都反應了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這些物質間的變化與靜止,運動與轉變都反映著物質的關系。特別是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質和生成物質間的質與量關系是同處于制約與轉化狀態下的,這也就揭示了質量互變規律中的客觀性。學生在接觸這類知識時,可以很快地明晰客觀世界的物質變化規律,從而了解自然科學,培養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如化學中的元素周期表從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屬性越來越強,核電荷數越來越多,原子核對電子的吸引力越來越強,也就揭示了客觀世界中量變引起質變這一真理。
3、化學教育中進行人文精神社會責任感培養
在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化學史發展為其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化學應用現象,如從過去的天然橡膠到現在的合成橡膠,有力地滿足了人類對于橡膠的需求。而在當今金屬材料逐漸發展到超導材料,到現在大量新研發的智能材料,這些都擴展了人類的活動范圍,推進了人類的文明進程。再如液晶材料的發展讓所有人生活中面對的電腦電視體積不斷縮小,而寬帶的進入也讓人們聯系的方式越來越便捷。但是也要看到,化學在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同時,也讓人類飽受其害。大量無良商人利用化學制劑做出的食品,物品造成了食品安全問題,造成了體育界大量的“興奮劑丑聞”。而且當下很突出的環境問題如“酸雨”、“溫室效應”、“光化學煙霧”等,食品安全中的“農藥超標”、“亞硝酸鈉”“福爾馬林”等都屬于化學制劑的濫用。作為高中文科化學老師,應讓學生意識到化學對人類的影響,以及正確對待使用化學的方法,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培養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化學成就了人類,化學品的濫用也讓人類深受其害。再先進的化學技術如果沒有一個科學正確的使用,就會造成巨大的危害。只有倡導綠色化學,加強環保,讓學生了解化學與社會資源間的關系,讓學生了解化學與環境的聯系,培養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從點滴行為做起,才能培養出學生良好的社會責任感。
4、化學教育中進行人文精神真善美的意識培養
在整個文明史里,人文精神主要表現為對真善美的追求。可以說,作為一門自然科學,人文精神的追求就是追求科學中的真實,即客觀真理。從化學史的發展來說,大部分的化學概念都經歷了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如最初波義耳所提出的燃素說,到后來拉瓦錫所提出的氧化說。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探索最終接觸到客觀真實的過程。而從德貝萊納最先提出的元素組,后經不斷擴充與完善形成的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這些客觀真理得以驗證后最終才能應用于社會。在這個應用的過程中,善就是應用的尺度。作為一把雙刃劍,善的原則決定了化學的應用是造福于人類。而失去了善這一原則,化學只能為人類帶來副作用。而在美這一方面,化學領域的美體現在造福于世界時的美感,而化學反應式,化學的元素周期表無一不表現著科學美與理性美。在高中文科化學教育中,對于真善美的意識培養就要讓學生多接觸化學的學科深層,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變遷與應用過程,進而培養出良好的科學觀。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高中文科化學教育時,應對學生的人文精神進行培養。人文精神需要有健全的人格,辯證的唯物觀,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對真善美的追求。老師可以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動畫,豐富的語言與良好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化學,了解化學,享受化學帶來的思考之美,進而培養出理性與感性共同發展,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學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淑梅.吳蔚.林紅.高中文科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及策略[J].學周刊.2015(02)
[2]龔麗潔.高中化學不可忽視人文精神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06)
[3]倪娟.沈健.論理科教育變革之基本理念:“科學與人文的融合”[J].教育學報.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