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雅瑩


【摘要】《文字蒙求》是清代王筠編寫的童蒙讀物,但該書存在不合理之處。本文主要從《文字蒙求》的第一卷“象形”中選取部分字例,從文字學角度加以修正和闡釋。
【關鍵詞】文字蒙求 象形 勘正
王筠的《文字蒙求》(以下簡稱《蒙求》)選取《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中的常用字,按照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書分卷排列,從字形分析的角度作解,同時對許慎之說加以印證或糾正。但由于清代甲骨文尚未出土,其他地下材料如金文簡帛等亦不豐富,這使得王筠對漢字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局限,甚至沿用《說文》的錯誤說法,根據已經訛變了的小篆字形進行說解。本文主要從《蒙求》的第一卷“象形”中選取部分字例從文字學角度加以修正和闡釋。
1.土
《蒙求》: 象地之下地中,丨,物出形也。
《說文》:地之吐生物者也, 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
甲骨文作 、 或省作 ,甲骨文象地上有土塊形,其旁之小點為土粒,在卜辭中常作方國名:令伐土方,用作社,社神,土地神。
金文作 ,象平地樹石以為社主之形。卜辭鍥刻于龜甲獸骨,不能作肥筆,故土字皆空其中,金文則填實作肥筆,然漸變其形,由 而變作 ,后復作 ,小篆作 。
案:許慎根據已經訛變了的小篆字形加以解釋,誤以為植物從土中生長之形,而王筠沿用許說,有誤,當糾正。
2.民
《蒙求》:凡人形字,面皆向左,君作正面形,臣及小篆 皆向右,歸向其君之意也,古文 中央似母字,上下似弟字,葢蚩氓之狀也。
《說文》:衆氓也,從古文之象,凡民之屬皆從民, 古文民。
甲骨文作 ,金文 。郭沫若謂“民”字本象有刃物以刺人目之意,認為這是周人標志奴隸的象征,大體可信,因有甲骨文及金文所見最早的字形為證。《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對“民”字本義也解釋為“奴隸”,第二個義項才是“百姓”。
案:“民”本是象人持針刺左眼以為奴隸象征,王筠并未見到甲骨文材料,而是依據小篆字體,從字形的方向來解釋為“歸向其君之意”,其說解過于牽強。
3.朋
《蒙求》:古鳳字。
《說文》:神鳥也。從鳥,凡聲。 ,古文鳳,象形,鳯飛羣鳥從以萬數,故以朋為黨字。 ,亦古文鳳。
甲骨文“朋”為 (商后 2.8.5 甲) (西周早期·中乍且癸鼎),象兩串貝,后加人形,為人持兩串貝形。如下圖。
《毛詩·小雅·菁菁者莪》的“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見君子,賜我百朋”是其證。王國維以“朋”“玨”為一字,于玉則為玨,于貝則為賏。徐中舒認為,朋字乃是賏字之形偽,原無本字,僅以朋之隸體與 形近,許慎不察,遂以為朋黨之朋,且生鳳飛群鳥從之謬說,朋貝之朋乃賏之偽字,實與鳳之古文 無關。
案:《說文·貝部》:頸飾也,從二貝。“嬰”字金文作 ,殷金文從大(人)賏(二串貝),會人頸部有貝飾,
貝亦聲。據此“賏”當是貝形的飾物,而與 不同,徐中舒謂“朋字乃是賏字之形偽”有誤。甲骨卜辭中有“八朋”、“三十朋”等記載,都表明“朋”是貝的一種計量單位。《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朋”字本義也解釋為“貨幣單位,上古以貝殼為貨幣,五貝為一串,兩串為一朋”。因此,“朋”與“鳳”無涉,“朋”與“玨”形義均有別,不得混同,許慎說、王筠說、王國維說均有誤。王筠未見早期字形,亦未考證朋乃賏之偽,依舊按許說以為是“古鳳字”,需校正。
4.米
《蒙求》:米形難象,點以象其細碎而已, 則界劃之也。
《說文》:粟實也,象禾實之形。凡米之屬皆從米。莫禮切。
據高明著《古文字類編》,“米”字各時期的字形形體如下,由圖中可看出,在甲骨文中,“米”字并不像《說文》說的那樣象禾實之形,甚至連禾形都看不出;只是在戰國文字中上下各點寫得比較接近,才看起來有點像禾形。而王筠將各點解釋為細碎的米粒,并生造了 用以解釋劃界,顯然欠妥當。
案:許慎根據已經訛變了的小篆字形加以解釋,而王筠沿用許說,有誤,當糾正。
5.其、丌
其,《蒙求》:古箕字。
丌,《蒙求》:音箕,今謂之架。
其,《說文》:簸也,從竹 ,象形,下其丌也,凡箕之屬皆從箕。 古文箕省。 亦古文箕。 亦古文箕。 籀文箕。 籀文箕。
丌,《說文》:下基也,薦物之丌,象形,凡丌之屬皆從丌,讀若箕同。
甲骨文及早期金文皆象竹編簸箕之形,“其”為“箕”之本字。“其”后被假借作代詞或語氣詞,另造從竹,其聲的“箕”字表示其本義。據學者考證,古文字中一些下部為橫劃的字,在發展演變中,常常在橫劃下加上一橫或兩小橫,而金文則是在加上一橫后,又在橫下加二小橫,二小橫又逐漸豎起來,于是便出現了“ ”形飾筆。 ,發展到戰國時期,“其”字所從的“丌”可以從“其”字中分離出來,也就是其字省去上部,以“丌”作“其”字用,后來逐漸就從其字中分化出了與其字讀音相同的“丌”字。從古文字實際情況看,“丌”不過是飾筆變來的一個字,其起源很晚。
案:許慎及王筠皆以為“丌”為單個字,將“丌”從 “其”中分化出來加以解釋,又誤分析其意義為“下基也”,“丌”實為飾筆而演變為一個字,早期并無此字,后人誤以為單字而強行解釋。
6.為
《蒙求》:母猴也,其為禽好爪,故從爪,余皆象形。
《說文》:母猴也,其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為母猴形。 古文為象兩母猴相對形。
甲骨文 ,從 從 ,會以手牽象助勞之意;金文 ,繼承甲骨文,其形微變;石鼓文作 。羅振玉指出,卜辭作手牽象形,知金文石鼓文從 者乃 之變形,非訓覆手之爪字也,意古者役象以助勞,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馬以前。案:“為”之甲骨文、金文皆似“爪”牽“象”之形,“為”的本義為役象,與“母猴”無涉。《說文》釋“為”為母猴,乃是依據已經訛變了的小篆字形加以說解。而王筠不察,仍沿襲許說誤解,當糾正。
7.衣
《蒙求》:上似人字,下似兩人字,鐘鼎文皆然。《說文》所收古文從 者,直從兩人字,葢傳寫之偽。
《說文》: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凡衣之屬皆從衣。
甲骨文“衣”作 ,象衣形,金文作 ,早期文字形同。羅振玉認為衣無覆二人之理,王國維也考證說“衣”為祭名。
案:“衣”本象人所穿上衣之形,上為衣領,下為左右衣襟相覆之形。至于《說文》所收“古文從 者,直從兩人字,葢傳寫之偽”一句,考徐鉉之《說文解字》及徐鍇之《說文解字系傳》正文皆未收此字,而在《系傳·疑義篇》收錄此字,此種字形應來源于戰國時期的六國文字,傳寫訛誤所致。
8.身
《蒙求》:從人,從 省聲,而全身之形皆具。
《說文》:躳也,象人之身。從人,聲。凡身之屬皆從身。
另,“身”字各時期的字形形體如下。
案:“身”之甲骨文、金文皆如人挺巨腹,似孕婦之形。《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身”字的解釋其中一個義項就是“有身,懷孕”,《詩經·大雅·大明》中的“大任身身”是比較早期的說法,應該就是“身”字的本義。《新華字典》里解釋“身”字時也有“孕,娠:身孕”的意思。《說文》和《蒙求》將其解釋為“人身”的意思不太準確。《說文》釋“身”為“象人之身”,乃是依據已經訛變了的小篆字形加以說解。而王筠不察,仍沿襲許說誤解,當糾正。
本文只從《文字蒙求》的第一卷“象形”中選取部分字例加以勘正,書中仍存在著其他不合理之處,有待進一步考究。
【參考文獻】
[1]王筠.文字蒙求[M].中華書局,1962.
[2]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14.
[3]高明.古文字類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