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摘要】教育與生活相輔相成,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終歸宿。但是現實的教育卻遠離生活。現有許多學者對教育與生活的關系從不同角度做了許多論述,本文欲從教育的主旨來理清教育與生活的關系,從而促進教育與生活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教育主旨 教育 生活
一、教育的主旨與發展
教育主旨包括教育目的與教育理想。
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教育的總任務是既“成人”又“成器”,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成人”“成才”這樣才能使人正常的,自然地、均衡的發展。在成人中成才,在成才中成人,成才與成人交織,而實現生活的圓滿。“成人”是教育目的,成人的教育理想則是成為“通人”這里的通人可說是通情達理的人,通權達變的人,博通古今的人,博通中外的人,乃至是融通知行的人。這樣的人要求在做人做事上都要求通。進而“通人”就是“正人”發展起來的更好的人。我們再來看看才,學無所長,一無所長,便是無才,一技之長,各執一技,便是有才,多才多藝,更是有才。“才”的主要實質是“長”是“專”,是“專長”。由此“成才”的教育目的是成“專才” 。那么相對于“通人”,教育理想便是培養“全才”。現代西方自然科學及技術的引進,科學教育,科技教育等的引進,使成才的教育得以發展,使人們更好地適應生活,改造生活。
教育主旨在于培養人才,通人與全才的根本在于學習者能夠更好地適應生活。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教育與生活密切相關。
二、教育與生活的關系
(一)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為了生活
教育根本于人類生活的需要。關于“需要”,美國著名學者馬斯洛對人的需要做出過分析,包括(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親和保護需要 (4)自我尊重的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要。人們在自然和社會中生活就是為了滿足一定的需要。而需要的滿足則要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這些技能則依靠教育進行傳播和創造。教育維系著社會和人的發展,它不能脫離生活而孤立的存在著。 從教育的主旨上來看,最初的教育來源于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中所需要遵守的道德準則。胡塞爾認為,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根基與源泉,教育的有效性與意義最終要回到生活世界。斯圖爾特?米爾(英格蘭哲學家和經濟學家)曾說過:“教育旨在使我們的本性得以完善,我們自己以及其他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教育甚至包括目標完全不同的一些事物對人的性格和能力所產生的間接影響,這些事物是指法律、政府組織形式和工藝美術,以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些自然現象,諸如氣候、土壤和地理位置。”可以看出生活中一切都可以對我們產生教育作用。
教育使人們更好地生活。教育的對象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生活是人的存在形式,離開人的生活去談教育,相當于把人抽象化,空洞化。遠離生活的教育則是遠離人的教育,是沒有根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的根本主旨是培養人才,使其在社會生活中能夠很好的安身立命。“人的生活必須充滿意義,這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課題就是引導與幫助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意義和充滿意義,教育被看成是有意義的行為”。
(二)生活擴展了教育的內涵,教育提高了生活的質量。
孔子認為,教育主要是培養有道德的人,“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按照美國學者尼勒(G.F.Kneller)的分類,知識可以被分解為:天啟的知識、直覺的知識、理性的知識、經驗的知識和權威的知識。“經驗的知識”是指“通過聽、看、嗅、觸、嘗,我們形成了對周圍世界的看法。所以,知識是由根據所觀察到的(或感覺到的)事實而形成的各種觀念構成的。”經驗知識的最高形式是“科學知識”,最低形式是“生活經驗”。杜威也說過“教育是經驗的改組和改造”。與此同時生活的豐富性也促使了教育觀念的多元化,形式主義教育觀,實質主義教育觀,人本主義教育觀以及現代教育觀的新發展。
另一方面,教育推動了科技的進步的同時也引起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多樣化,人們在物質生活的滿足后更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與享受。人的生命價值是在千姿百態的生活中細細品味,體驗得以實現的。對于人的發展來講,最有意義的就是在交往中使人充分品味與體驗生活的過程。教育是最有交往價值的活動。杜威曾說過:“社會生活不僅和交往生活完全相同,而且一切交往(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會生活)都具有教育性。”教育使人得以追求自己的價值,并在追求價值的過程中實現價值。
三、結束語
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教育主旨進行的培養人的活動。“成人”“成才”是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成人是指要成為有道德的人,而這樣的道德只有在社會生活中才能得以踐行。“成才”是指要成為掌握生活本領與技能的人,生活需要什么要的本領與技能,教育就要交給人相應的知識。由人之初開始,教育與人生同步,并且與人生同歸,而人生得以實現的形式就是“生活”。因此,教育原本就是“人生教育”是“生活教育”。不管在什么時期,什么地方,教育都不能脫離生活而單獨存在。
【參考文獻】
[1]嚴元章.中國教育思想源流[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11:32-59
[2]十二所院校教育學基礎[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2:227-228
[3]韋春林.論教育與生活的關系[J].科教導刊,2011,1:20-21
[4]王文鳳.論教育與生活關系理論的歷史回顧[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8,2:6-7
[5]胡德海.論教育根本于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J].西北師大學報,1995,9:71-73
[6](美)約翰?杜威.民本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6
[7]劉旭東.論教育對生活世界的回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4,11:720-722